为什么外形相似的“飞豹”要比“鹰”难产的多?
首先就得回到本节开头的一句话,两者形似神不似。两者虽然都号称歼击轰炸机,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作为与“狂风”同等级的“飞豹”,空重是“鹰”的两倍半,一台发动机的军用推力相当于“鹰2”两台发动机加力推力之和。飞机尺寸、空重和发动机的差别直接生成战斗力,又折射为飞机所能承担的任务。“飞豹”较大的尺寸,可以容纳较多的燃油;“斯贝”发动机和WS-9发动机虽然在今天看来,并不能算先进,但它们是非常可靠的涡扇发动机,具有较低的燃油消耗率,这就使得“飞豹”具有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转场航程是“鹰”的2倍,由于小型飞机挂载武器载荷后,对飞机的性能下降更为明显,表现在作战半径上,“飞豹”的作战半径几乎是“鹰”的3~4倍。另外,拜“飞豹”之大尺寸所赐,可以有较多的尺寸空间安装比较完善的航电系统,配备对空和对地都较优秀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等等。改进后的JH7A型具有使用多种国产和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歼轰-7A的武器装备除拥有固定的23-3 23mm双管机炮外,还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对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除了能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外,还可使用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等,在执行对空作战任务时,可挂装PL-5和PL-12两种空-空导弹。所以“飞豹”能够胜任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远程截击、护航等任务,也能够配合较好的机动性能执行自卫、乃至巡逻、截击等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飞豹”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歼击轰炸机。
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本来期望很高,确实是想将“鹰”打造为一种歼击轰炸机,作为两国的Mig-21机队的重要辅助力量,不仅需要承担近距支援任务,还需胜任空战任务。然而发动机选择不当,使“鹰”陷入怪圈,不得不缩小机体,这就限制了载油量和载弹能力,想让短腿的“鹰”执行远程打击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另外由于发动机的短板,白白浪费了良好的气动布局,连突破音速都十分勉强,自卫尚不够格,遑论主动空战。“鹰”空顶了个“轻型”帽子,但它已不是严格意义的歼击轰炸机,而更接近于强-5等攻击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