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设计措施方面 F-35 主要技术继承自 F-22,总体来看设计上既有创新也有折衷让步,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①. 进气道采用了 DSI 加 S 形进气道设计,其中进气道侧壁由验证机的四唇缘改为带大倾斜角的三唇缘设计,以改善大迎角进气效率。DSI 设计在隐身方面的特点笔者在《善隐者,上隐于九天》一文中(以下简称《善》)有详细分析,主要具有正面和侧前方位入射波直射范围小收集量少,以及结构较轻等优点。但受机身长度制约,F-35 的 S 形进气道偏短和陡,在进气道内多次反射吸收的效果方面会略差,前掠唇口也会在前向的行波反射贡献上稍有不利(由于唇口斜切,行波反射会沿唇口边缘法线方向散射出去,基本不会回到原入射方向);
②. 梯形主翼的后掠角只有 35° 左右,由于侧前方 ±35° 方位仍然属于战术上威胁较大的方位,从这两个方位附近入射的雷达波会在翼前缘形成较强的直接镜面反射。此外,机翼前缘对正前向入射波的镜面反射偏移角也偏小,可能导致部分反射旁瓣回到原入射方向。按照通常的隐身设计原则,机翼前缘后掠角越大对主要威胁角散射偏移越有利,一般建议超过 40° 以上,以提高对威胁最大的正前-侧前方隐身效果;
③. 尾喷口设计上,F-35的 CV 和 CTOL 型并未采用类似 F-22 的二元矢量偏转喷口,估计主要是出于与 STOVL 型保持尾部框架结构通用的原因考虑。为提高后部隐身性能,F-135 发动机的尾喷口采取了有纵向尖拱倾斜面和锯齿化叶尖等措施,在降低雷达散射的同时,对尾流与冷空气掺混也有一定效果,有利于较快降低尾流的红外辐射强度;
④. F-35 机身偏短粗,在前机身座舱段(含座舱盖)、中机身侧下部等迎面角偏大,凸截面较多,在控制散射偏转方向效果上较 F-22 要略差一些,带升力风扇的 STOVL 型外形影响更大;
⑤. F-35 在复合材料应用比例上比 F-22 更高,达到整机结构的 30% 左右,包括全复合材料一体成形机翼和垂尾等,对降低直接散射和表面行波反射等有利。舰载 CV 型的外形略大,翼展增加了 23%,机翼可折叠(图14),带有保形外壳的可弹出着舰尾勾,基于舰载考虑结构作了不少加强,复合材料应用比例略低于其它两型,结构通用性有明显下降;
⑥. 机表主要开口缝隙采用了特制的柔性导电材料填充抹平,同时主要活动机构如翼面转轴接缝部位也采用了柔性导电蒙皮连接,以达到表面导电连续性和遮挡缝隙入口的目的;
⑦. 相对 F-22 的“宝石柱”航电系统架构而言,F-35 的“宝石台”架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航电雷达和各类天线孔径的共用度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按任务需求书要求 F-35 上应至少有 37 种不同类型的天线孔径,最后经过综合和共用大幅削减到了 9 个,从而显著降低了自身辐射暴露和天线被动暴露的概率。
综合来看,F-35 受限于相对小尺寸下兼顾多军种任务对结构、机体内容积和外形设计等的制约,其侧面和后部外形上的隐身效果有限,结合吸波材料等手段也只能在前向 RCS 特性上较接近 F-22,侧面和后向 RCS 特性较 F-22 差,不过综合起来仍然满足低可探测性要求。F-35 三种型别 RCS 特性略有不同,常规起降的 CTOL 型外形隐身效果最好,CV 型和 STOVL 型次之。
图 15、F-35 设计配备 HMDS 先进头盔显示系统、座舱整体式综合显示系统集成度很高 图 16、F-35 机头下方的综合光电瞄准系统(EOTS)外罩按隐身需要修形,内部传感器不一定安装,而是根据型号和任务需要配置,但外罩始终保留 鉴于任务定位和研制时期的不同,在对地攻击能力、先进传感器和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F-35 具有 F-22 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图 15、16 所示。但也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以及多军种任务通用的要求,F-35的研制和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走货价格在不断向上攀升。最新数据显示 F-35 的 B、C 型 2012 财年采购单价已超过 2 亿美元(含配套武器),虽然其机体预期使用寿命较长,但全寿命周期成本仍然显著高于美军其他三代或三代改战机,这与其研制初衷“经济可承受”的要求显然已经严重背离(根据 2000 年确定的联合需求文件计划采购单价最高不超过 3,800 万美元),同时也会明显影响其最终采购数量。目前 F-35 已小批量交付美军试装,其中给英国皇家空军使用的国际版 F-35B STOVL 型首架也已交付。
图 17、首架交付英国皇家空军的国际版 F-35B 型隐身战斗机 由于其特殊的定位和研制历程,F-35 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款极富争议的焦点战机,除成本和价格问题外,各盟国和客户对其隐身性能、机动性、武器载荷等方面存在各种质疑。例如澳大利亚对 F-35 的隐身性能、机动性能否有效对抗周边 Su-35 等表示担忧,同时也认为其航程不足,难以满足远程攻击任务要求。还有部分国家则对 F-35 内置武器数量较少,尤其空战模式下只能配备两枚中程对空导弹表示不满。此外,有人猜测很可能在美军使用的机型和英国等其他国家使用的机型上对隐身技术会有所保留,可能存在些微差别(例如隐身材料、涂料等细节差异)。出口型 F-35 的隐身性能实际情况如何尚无法证实,但事实上此前美国政府在许可出口 F-15SE“沉默鹰”时已经有过先例,根据波音 F-15 项目经理琼斯的说法——“这不是你能够达到怎样的隐身水平的问题,而是允许达到怎样的隐身水平的问题,美国政府控制着这个事情。” 他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来设计不同的隐身水平,我们需要决定在飞机的各个部位做些什么以达到特定的 RCS 水平,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取决于我们要求的 RCS 水平和在什么部位做。”
根据洛克希德试飞员的描述,F-35 在内置 2 中+2 近空-空导弹执行空战任务时整机推比接近 1,其飞控系统允许飞行员在 50 度攻角以内进行机动,且加速性方面优于 F-16。从目前仍在进行的任务机动包线试飞中,F-35 表现出来的飞行品质和机动能力与 F/A-18 很相似,对其高机动能力的疑问也许在全部包线测试完成后会得到一个较为令人满意但又不会太意外的答案。此外,海军的 F-35C CV 型目前在着舰试验方面碰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设计问题,最终解决时间尚不确定。在己方掌握制空权并压制摧毁对方主要防空体系效能的情况下,F-35 可以采取武器外挂的方式遂行攻击任务扩大战果,此时对隐身性能的要求已不那么重要和苛刻。不过在这类任务场景下,特别对武器载荷能力和航程等方面而言,F-35 的潜力显然还无法与经过隐身改造后的 F-15SE“沉默鹰”相比,但二者在成本上却存在着明显差距,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另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图 18、F-35 采用外挂武器方案时隐身性能下降,且武器载荷能力不如 F-15SE“沉默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