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71
SR-71 属于“黑计划”发展项目,其前身来自为 CIA 所做的 A-12 设计。60 年代初美国空军也在寻找 U-2 的替代机型,经比较后发现 A-12 的性能潜力超过空军一直在发展的马赫 3 级 RS-70(即 XB-70 的改型),1962 年 12 月,美国空军决定在 A-12 基础上秘密发展一款新型的战略侦察机。洛克希德确定的厂家编号是 R-12,生产型出来时原本空军定的正式编号是 RS-71,但当时的空军参谋总长李梅却更喜欢 SR(Strategic Reconnaissance——战略侦察)这个缩写的意义,于是最终定为 SR-71。
空军对新机的要求与 CIA 的 A-12 不同,机身更长更重,以便携载更多燃油,改成双人驾驶,侦察设备方面也加装了电子侦听和侧视雷达等新系统。在继承 A-12 外形隐身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宽边条增强隐身性能,机身截面看起来更扁平,有利于把入射波反射到较远的无威胁方向,保留内倾双垂尾设计,机翼前后缘成锯齿状布置三角锥形吸波结构材料,当雷达波进入后会在机翼结构中来回反射逐渐被吸收削弱,见图 26 和 27。进气锥高速时向前移动,完全遮挡后部的发动机,避免雷达波直接照射叶片。测试中发现飞机RCS主要反射位置在进气口前缘和垂尾前端,后来又采用半透波的耐高温复合材料取代了垂尾上的钛合金蒙皮。经过上述这些改进,生产型的 SR-71 前向 RCS 减少到了 10 平方米左右,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当然实际上 SR-71 在雷达上并不隐身,其飞行时尾迹中含有大量带电离子,仍然会被雷达发现,但由于其高速性进行持续跟踪会比较困难。此外,由于飞行高度达到 24,000 米以上,黑色表面吸波涂装在仰视侧视条件下也有利于融入深色的太空背景中,有一定的视觉隐身作用。
隐身那些事儿——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图 26、SR-71 三面图,注意机翼前后缘排列的锯齿状三角锥形吸波结构
隐身那些事儿——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图 27、SR-71 的生产车间,注意机翼前后缘的吸波区结构框架设计 SR-71 未采用红外隐身设计措施,因为以马赫 3 以上的极高速飞行时,机身的气动加热现象十分严重,机表局部温度甚至高达 500℃。想象一下一团数百摄氏度燃烧的火球拖着长长的高温尾流划过天空是什么场景,其拉风程度只怕较之太阳神战车巡游也不遑多让,这种情况下任何抑制红外辐射的措施都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倒是需要重点解决如何使机体不致过热而造成结构变形损坏。最后在不增加低温环控设备的情况下,特别设计了一套利用燃油沿机身边条结构内部循环降温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隐身那些事儿——讲述隐身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故事
图 28、一架刚刚完成空中加油的 SR-71(翼面上还有脱离时渗漏的油迹) SR-71 在 1966 年 1 月正式装备美军,由于极高的速度和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当时的雷达很难持续跟踪到这种飞机,也没有哪种飞机和导弹能跟得上它的高度和速度,因此根本无法进行拦截。前苏联一直到 3 年后的 1969 年米格-25 战斗机装备部队时,才初步具备了对 SR-71 的遏制能力,最关键的是,在隐身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前苏联远远落在了美国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