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总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4“超级海鸥”对于南斯拉夫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高级喷气教练/攻击机而已,它起对于南斯拉夫的国防航空工业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南斯拉夫向来重视自己的国防工业,二战前就可以研制量产自己的军用飞机,如Ikarus IK系列战斗机,二战后立即重建了自己的航空系统,恢复了大战中断的Ikarus Aero 2初级教练机,并积极投入力量进行Ikarus 451系列飞机的研究。尽管接收了美国和苏联提供的先进战机,但是依然为自己的国防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而奋斗,最能代表航空之花的莫过于先进的喷气战斗机,然而南斯拉夫技术力量薄弱,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南斯拉夫做了长期的规划,先从开发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初级教练机入手,然后跨入自己的喷气时代,研发了技术上非常成功的轻型喷气攻击/教练机G-2“海鸥”,虽然仅有利比亚购买了116架,成为惟一的海外大用户,然而从其飞机本身的技术特性来讲,并不亚于著名的捷克Aero L-29“海豚”。G-2“海鸥”的成功,标志着南斯拉夫已有能力开发具有世界水平的喷气攻击/教练机,之后南斯拉夫顺理成章地增强G-2“海鸥”的对地攻击能力,推出了单座版本J-21“鸢”。进入70年代,所有美国的战机几乎全被苏联的米格-21和本土制造的教练机取代。南斯拉夫雄心勃勃地开展了多项军机研发计划,以加速航空工业发展速度,提升航空工业实力,在乌特瓦工厂进行了Utva-75初级教练机研发项目,同罗马尼亚合作的J-22/IAR-93战术攻击/侦察机计划,还有一个就是G-4“超级海鸥”计划。南斯拉夫很早就认识到,为使自己的军用飞机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将其推向国际市场,接受考验,其次,本国实力有限,研发任何一款军用飞机代价高昂,只有找到合作伙伴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弥补自身不足并提高技术水平。因此南斯拉夫的军机项目一开始从设计思想和制造工艺上就带有强烈的外销色彩。外销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飞机本身不行,进而忽略南斯拉夫航空工业在这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可以看到,这些具有更高水平的计划完成后,随着技术实力的增强,南斯拉夫就可以更接近自己的目标,开发自己的先进喷气战斗机“新飞机”(Novi Avion)。1987年,从苏联订购的米格-29装备了首支南斯拉夫空军中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南斯拉夫放弃或忽略了本国先进喷气战斗机的发展,米格-29不会作为南斯拉夫空中力量的主力,订购米格-29只不过是在“新飞机”(Novi Avion)装备前的过渡,而在订购米格-29一事上,南斯拉夫国内甚至有过需不需要订购的争论。事实上,在解体前,南斯拉夫对自己的先进喷气战斗机的研发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找到了经验丰富实力强大的国际合作伙伴。
在研发自己的军用飞机时,南斯拉夫明智地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本国必须从头研发军用飞机的每一个部件,由于南斯拉夫特殊的国际地位,在军机的装备和研发上,它没有盲目地遵从苏系。得益于长期使用西方飞机,使它对西方飞机的精良印象深刻,尤其是西方制造的飞机发动机,其可靠,坚固,耐用,长寿命,更是苏式系统无法相比,从头开始研发类似于西标的发动机是不可能的,因此南斯拉夫直接选取了西方国家现成的货架产品,比如罗尔斯•罗伊斯蝰蛇系列涡轮喷气引擎。想不想要是一回事,能不能拿到是另外一回事,而同样是因为特殊的国际地位,南斯拉夫的军机也有使用西方发动机的传统,这次英国也不例外地慷慨地提供了蝰蛇引擎,并帮助南斯拉夫进行国产化工作。现代军机工程难度极大,有些部件只能靠金钱和经验的积累,弹射座椅的研发只有少数大国才能进行,需要专业的设备,如高精度火箭弹射滑轨,专门改装过的飞机等等,需要长时间的试验以积累经验并不断改进,南斯拉夫于是就直接选择了著名的马丁•马克的零-零弹射座椅。同时,还同马可尼,柯林斯等公司积极展开合作,广泛应用它们的航空电子设备。
和某大国同时期开发军用飞机项目的做法完全不同,南斯拉夫在战机研制项目过程中,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不片面追求过高的技术水平,不追求过高的战技术指标,重视整合手头可以利用到的资源,着重强调能够顺利地按照时间节点,向用户及时交付可用,适用,好用的飞机。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了外行指导内行,在研制过程中出现三番五次更改技术指标和非技术性人为因素的干扰。
有了这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核心部件,再加上本国航空工业系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先进的指导思想,就可以按时以合理的成本交付可靠的,满足规定的战技术指标的战机,同时,战机的可靠性也更有保证。
然而,战机的这部分西方血统,也为外销成绩不佳埋下了隐患。在冷战对峙的年代,很难想象华约国家和北约国家,及其它不在两大集团内的其它国家会大规模使用关键部件无法保证供应的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