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万磁王

亚平宁的小强——意大利G.91系列轻型攻击机小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第二支装备G.91Y的是意空军第32联队第13“战隼”大队。该部于1973年8月开始接收G.91Y,用来替换老式的G.91R/1,至1974年9月完成换装。13大队的飞机的标志性涂装是绘制在进气口处的鲨鱼嘴,与整个机头的外形匹配得恰到好处。而101大队的标志性涂装是绘制在前机身上的红色闪电图案。
image087.jpg
意大利空军第13大队G.91Y涂装侧视,垂尾上端绘制的是该大队所属第32联队的标志
  G.91Y虽然在总体性能上较之G.91R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外销业绩上却完全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面对美国早已推出的专门针对国外市场研制的F-5A战斗机(其动力装置同样为两台J85-GE-13)的竞争,G.91Y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当然这其中也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没有什么国家对这种飞机表示出了兴趣。1975年9月,Aeritalia组织了一个代表团,携带G.91Y  、G.91T  和G.222运输机前往埃及进行推销,结果依然颗粒无收。有论者认为,G.91Y在设计上偏离了当初G.91“轻”和“小”的原则,是其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过,就世界战斗机发展的趋势来看,过于轻小的飞机才是真正没有前途的。因此G.91Y的外销失败,主要还是要归因于竞争对手在各方面(包括许多非技术因素)都过于强大了。
  而在意大利国内,受到预算等因素的影响,G.91Y既没有装备足够的数量来全面取代G.91R,也没有实施任何升级计划。当时的意大利空军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MRCA项目上(即日后的“狂风”战斗机)。1976年G.91Y停产,1993年6月底,13大队将所属的G.91Y全部移交给了101大队,准备换装AMX攻击机。而101大队则继续使用G.91Y,直至1994年11月26日。这一天,身披特别纪念涂装的MM6444号G.91Y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此后,“扬基”就退出了亚平宁的天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
  作为北约LWSF项目的产物,G.91飞机的得失成败,应该从项目和飞机本身这两个方面来考察。G.91虽然是项目竞争的获胜者,但最终却只装备了三个北约国家的空军部队,这和北约高层最初的设想差距甚大。除了各国空军在作战需求上的差异外,这一结果还和北约成员国的军事工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华约组织内军事工业基本上是苏联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同,北约内部除了美国外,还有英、法、意这样有着较强军工能力的国家。如果完全按照LWSF项目的设想,成员国普遍以竞争获胜的飞机作为标准装备,那么对竞争失败者而言,其军工企业受到的利益影响就相当之大了。LWSF项目的实际结果清楚地表明,各国对保护本国军工企业的利益都有着坚定的决心。当时尚拥有世界一流航空工业的英国自不必说,即使是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尚处在恢复发展中的法国,也依然是心高气傲。而意大利人显然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菲亚特敢于在竞争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自行投入资金准备批量生产,恐怕并不完全是出于对G.91技战术性能的自信。有评论者就认为,即使竞争失利,意大利政府也并不打算购买外国产品。从日后意大利在G.91Y和F-5的对比中选择国货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北约组织显然也从LWSF项目中吸取了教训。在北约内部推行主战装备平台的标准化,一则众口难调,二来会对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不具备现实性。因此日后北约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军事技术标准和系统接口的统一上。实践也表明,这对于军事集团内部装备的通用化和后勤保障的简化,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就飞机本身来说,整个G.91系列中,单发的G.91R/T获得的评价较高。其技战术性能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操纵性也不错,颇受飞行员的好评。而且飞机整备时间短,快速出动能力强,相对于其体量而言,实际的整体战斗力还是很可观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G.91T在意大利空军中长期担任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是飞行员接受F-104或“狂风”战斗机改装训练前必不可少的高级过渡教练机型,被认为是一型出色的“空中教室”。许多意大利飞行员对于他们从MB.326/339教练机改装G.91T的经历都印象深刻,甚至超过了后来改装F-104或“狂风”。
  相对而言,对G.91Y的评价就要低一些。这个型号较之G.91R近乎是重新设计,更重也更复杂,但实际战斗力的提升却比较有限,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从G.91R到G.91Y,实际上就是将飞机放大,同时增加发动机总推力,但在重要的气动设计方面却没有大的变化。如此一来,虽然G.91Y在航程、载弹量、爬升性能、飞行速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并没有脱离G.91R的层次,自然无法做到真正的“脱胎换骨”,其外销的零业绩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9: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小强”的对比
  如果将G.91(尤其是G.91Y)和我国的强-5做一番对比的话,不难发现在这两种出自不同国度且毫无关联的飞机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种飞机的基本定位和主要作战使命就非常接近,都属于轻型战术对地攻击飞机,均以近距离空中支援为主要使命。其次,两种飞机的发展途径也基本相同,都是以外国成熟设计为基础展开研制的(G.91Y甚至在试飞和装备部队的时间上也和强-5非常接近)。上述的相似之处使得两种飞机不可避免地在设计和技术特点上有着不少近似的地方。不过,在这些宏观层面的近似的背后,也还有着许多值得品味的细节上的差异和不同。
  众所周知,苏联米格-19战斗机是强-5的研制基础,和G.91的研制基础F-86相比,作为世界最早的超音速战斗机之一的米格-19在技战术性能上明显占优,因此强-5在“底子”上可以说就已超过了G.91。
  由于研制基础的不同,强-5在尺寸和重量上都要明显超过G.91。以同样采用双发构型的G.91Y作为对比对象,强-5(基本型)在机长(15.65米)、翼展(9.68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空重(6.4吨)和最大起飞重量(11.3吨)上均大于前者。不过强-5装备的涡喷-6发动机的推力比G.91Y的J85-GE-13更大,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了2600千克/3250千克(后期改进型号还有提高),整机推重比大大超过G.91Y,而翼载荷却低于G.91Y(强-5在最大起飞重量条件下的翼载荷为429千克/平方米,仅相当于G.91Y在正常起飞重量条件下的翼载荷),这使得强-5拥有更好地机动性能,在速度、爬升、升限方面也占有较大优势。
  G.91在设计上强调应能在野战简易机场或草地机场上起降,这一特点是强-5所不具备的。不过G.91为此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首先是飞机的起飞重量受到了限制,如G.91Y在草地机场起飞时,重量就不得超过7吨。其次,飞机的外挂能力也受到了影响。G.91系列为了满足起降条件,主起落架采用了宽大的低压轮胎,因此无法象强-5那样收入机翼内,只能收入机腹。如此便导致机腹空间被起落架舱占据大部,再加上减速板正位于起落架舱之前,使G.91的机腹部无法布置任何外挂点。如果说单发的G.91R载弹量本来就不大,外挂点不足还不算什么大问题,那么对于拥有1.8吨载弹量(超过了早期的强-5)的G.91Y来说,外挂点不足就对其性能的充分发挥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作为对比,强-5在挂载两个副油箱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有机腹弹舱,都具备在机腹部挂载四枚250千克航空炸弹的能力,此外还能在机翼前伸挂梁上挂载两个火箭发射器。而G.91Y在同样的条件下就只剩下两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武器,就火力而言并不比同样拥有两门30毫米机炮和四个挂点的G.91R/3强多少,其差距是十分显著的。G.91Y在外挂武器上相对于强-5的唯一优势是可以使用法制AS20/AS30L这样的空地制导武器,而强-5在服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image089.jpg
G.91Y外挂武器展示
image091.jpg
飞行中的强-5,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腹的外挂点
  G.91系列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利用鼻锥空间安装了多台侦察相机,使飞机具备了战术侦察能力。而强-5仅装备有一台航甲11-10A型昼间光学相机,用于检查记录对地攻击的命中效果。强-5虽然有过加装侦察相机的战术侦察改型,但因相机种类、飞机航程都不如后来的歼侦-6,因此最终被放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场情报的获取和分发,还远不如现在这样准确、快捷。因此战术攻击飞机如果本身就具备战术侦察能力,而不必仰仗其他飞机的支援,那么在获取情报、了解战场态势和评估打击效果方面的效率就会更高,这在那个时代对提升攻击机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加装侦察设备会增加飞机重量,对飞行性能有不利影响,不过这种拓展飞机用途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早期强-5飞机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机载航电和火控设备。以G.91Y作为对比,后者的航电火控虽谈不上顶尖,但也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其导航系统综合了惯性导航和多普勒雷达导航装置,配备有马可尼AD-370无线电罗盘。飞机还装备了加雷特大气数据计算机和霍尼维尔AN/APN-17无线电高度表(均由意大利公司按许可证在国内生产)。火控系统中开始使用平视显示器。而早期的强-5飞机只装备有简单的仪表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系统,还在使用精度不高的气压式高度表,火控系统中的射轰-1型光学瞄准具投弹误差大,可靠性差,无法满足实战需求。虽然强-5的后期改进型通过更新升级机载设备逐步解决了上述不足,但这已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的事了,而此时在意大利,替换G.91系列的新“小强”——AMX轻型攻击机已经呼之欲出了。
  强-5和G.91是中意两国以相同的模式研制出的用途极为相近的两种飞机。强-5在飞行性能上的明显优势当然和研制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考虑到当时两国在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和飞机研制经验方面的差距,以及强-5和G.91相对于各自研制基础在气动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来为强-5感到自豪。然而从作战效能方面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强-5在航电火控系统上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将飞机飞行性能的优势给抵消掉了。这也可以说是强-5发展历程中最令国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5-18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