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万磁王

昨夜星辰昨夜风——洛克希德F-104“星际战斗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F-104S-ASA
  F-104S-ASA 源自 F-104S 的武器系统升级计划。其目的是延长 F-104S 的服役寿命,使之可以继续服役到 21 世纪初,由欧洲战斗机(当时还称作EFA)取代。
  1984 年 12 月,F-104S-ASA 项目正式展开。这一项目全部针对武器系统,而不涉及机体改进。主要改进包括:换装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菲亚特 R-21G/M1 火控雷达,搜索距离增加到 35 公里;换装新型北约敌我识别器;换装武器投射计算机;换装自动俯仰控制计算机;换装改进的电子对抗设备;更换操纵面伺服机构;近距导弹采用先进的 AIM-9L, 具备全向攻击能力;中距导弹除了可以挂装原来的 AIM-7E “麻雀 III” 外,还可以挂装意大利自行仿制改进的“阿斯派德”1A 导弹;重新加装 M61A1 航炮。
  1988 年起,经过升级改进的 F-104S-ASA 陆续服役, 前后共改装 150 架。未经改装的 F-104S 于 90 年代末陆续退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F-104S-ASAM
  F-104S-ASAM 是 F-104S-ASA 的防空能力增强型,这是由于欧洲战斗机(EF2000) 计划进度滞后而迫使意大利空军不得不采取的过渡措施。主要针对 F-104S-ASA 的无线电和导航系统加以改进。改进计划于 1992 年初开始实施,先后有 90 架 F-104S-ASA 升级为 F-104S-ASAM。
33108e93420a0ed5302453133439f053.jpg
就外观而言,实在很难分清 F-104S/S-ASA/S-ASAM 这三种型号。自上而下分别是 F-104S、F-104S-ASA 和 F-104S-ASAM。由于航炮是选装设备,在这三架机身左侧只能看到封死的炮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特点
  F-104 真正的设计目标是一种高性能的昼间战斗机。其设计重点在于高空高速、大爬升率,为此牺牲了续航能力和盘旋性能。为了降低造价和减轻重量,早期的 F-104 并不具备多用途能力,设备也简单。其实就是一种纯粹的昼间点防御战斗机,主要用于近距离对空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的 F-104 就是一种 M2 一级的“超级米格-15”。
  F-104 最初设想的作战模式是在超音速状态下巡航(当然是开加力的,和现代的“超音速巡航”完全是两种概念)和空战,为此高空高速性能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设计目标,凯利·约翰逊采用了独树一帜的设计。
4d9f48c4314d875a46c176accc15ff6a.jpg
薄得可以“切牛排”的 F-104 机翼和同时代的米格-21 的机翼前缘半径对比。可以看出,即使和同样注重高速性能的米格-21 相比,F-104 的机翼前缘半径仍然要小得多(上/中上)
高效率的吹气襟翼大幅改善了 F-104 的低速性能,使得这种高速构形飞机能够满足空军的起降要求(中下)
只能单向偏转的副翼。由于翼展小,副翼操纵效率令人担心,而T 形尾翼布局大迎角操纵性极差,二者结合使得飞机一旦失控就可能根本无法改出(下)
  全机采用正常式布局,单发单座,两侧进气,机翼为带大下反角的平直翼,T 形尾翼布局。为了减小阻力,机身长细比较大,并有明显的蜂腰设计。
  其机翼设计尤为特殊。为了抑制飞机在俯仰轴和航向轴产生耦合动作(即荷兰滚)的趋势,机翼采用了高达 10 度的下反角。机翼平面形状为小后掠角的平直翼系列。翼展极小,仅有 6.68 米!以至于试飞员第一次见到 XF-104 时竟然问到:“机翼在哪儿?”翼根和翼尖的相对厚度均只有 3.36%。由于机翼弦长小,翼根绝对厚度也很小,只有 0.105 米!机翼前缘半径更是小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只有 0.41 毫米!有人开玩笑说,这已经可以拿去切牛排了。这样特殊的机翼根本无法以常规方法制造,而且常规结构也无法保证其强度,所以 F-104 的机翼实际上就是用实心钢板铣出来的。为了减阻,其机翼面积也相当小,仅有 18.22 平方米。
  为了降低起降速度,F-104 还采用了附面层控制技术(也就是现在的“吹气襟翼”),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架采用这种技术的战斗机。常规襟翼放下后,在其上表面会产生紊流,从而导致襟翼效率下降。F-104 则从发动机第 17 级压气机处引气至襟翼、机翼结合部,当襟翼放下至 15 度时,引气系统开始工作,当襟翼达到 45 度最大偏度时,引气系统也处于全开状态。高压气流从襟翼铰链线处的狭缝沿襟翼上表面喷出,给当地附面层补充能量,减小了由于附面层分离而导致的紊流,从而提高了襟翼效率,F-104 的失速速度因此减小了 15 节!全展向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联动,用于飞机起降和低速机动。副翼比较特别,只能单向偏转,并且受后缘襟翼影响,当后缘襟翼处于全放下位置时,副翼只能达到最大偏角的 65%。
  F-104 采用 T 形尾翼布局,显然是出于减阻的考虑。T 形布局,平尾的尾臂长,因此面积可以减小,配平阻力也小。但这种布局最大的问题是,较大迎角时,由于受机翼下洗流影响,平尾可能失去操纵能力——一旦飞机进入失控状态,这种缺陷很可能是致命的。全动平尾是作为一个整体组件安装在垂尾顶部,因此无法差动——事实上这种设计,差动的效果也不会好。
  由于高耸的T 形平尾,加上 F-104 的高速度,使得洛克希德的设计人员认为,常规向上弹射方式很可能造成飞行员与尾翼相撞,从而严重威胁飞行员的安全。为此,洛克希德为 F-104 设计了独特的向下弹射座椅——当然,这种方式并非他们首创,共和的 XF-103 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根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大多数弹射都是在低空低速阶段,高空高速弹射是极其罕见的。向下弹射方式使得飞行员在起降阶段和低空难以逃生。连续多次弹射失败之后,洛克希德最终决定重新为 F-104 设计向上弹射的座椅,即 C-2 型座椅。为了防止飞行员弹射后撞尾翼,C-2 座椅的弹射火箭的推力加大了,以缩短飞行员在尾翼前方危险区的停留时间。此外,C-2 座椅还设计了飞行员肢体保护装置:座椅底部的保护拉索挂在飞行靴后跟,一旦弹射程序启动,拉索自动收回,将飞行员双腿拉回以避开上面的仪表板——否则弹射时飞行员的双腿可能会被仪表板切断。
  F-104 采用了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 J79 涡喷发动机。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发动机,推重比较高,迎风面积小,耗油率较低,因此被凯利·约翰逊选中作为 F-104 的首选动力。其改进型后来在 F-104 后期型、F-4、以色列“幼狮”战斗机甚至 F-16 的出口简化型 F-16/79 上都得到应用。在利用 J79 的强大推力,F-104 的最大平飞速度可以达到 M2 以上。为了和这种先进的发动机匹配,F-104 采用 3 维多波系超音速可调进气道。利用半圆锥形的激波锥前后移动调节进气道喉道面积,配合放气系统和旁通系统,使得进气道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能满足发动机的要求。这种设计在今天很多人看来都很平常甚至早已过时,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设计却被列入“绝密”。在当时公开的所有 F-104 照片上,其进气口细节全部被保护罩挡住了——那情形倒是和 80 年代末 F-117 和 B-2 刚公开时差不多。
  总的来看,F-104 的设计特点就是:高翼载、高推重比(相对当时飞机),特别强调速度、升限、加速和爬升能力。其减阻手段简直发挥到了极致。前缘半径极小的菱形翼型设计,自 F-104 之后再也没有在其它战斗机上见过。这种翼型的高速性能固然不错,但由于前缘半径太小,气流很容易分离,导致飞机失速——偏偏T 形尾翼在大迎角失速状态下效率极低,很可能难以改出——从而限制了飞机的盘旋性能。加上缩小机翼面积导致的高翼载(正常起飞重量时即超过 500 公斤/平方米),F-104 的盘旋能力可以说相当糟糕。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指摘 F-104 这样那样的不是。但就象美国空军某位官员说的,如果我们不放弃其中一些性能,我们就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性能。如果 F-104 不牺牲盘旋能力和续航能力,它还能实现其它设计指标吗?
6c43b9130993b9572d322f86512b7f1b.jpg
采用向上弹射方式的洛克希德 C-2 火箭弹射座椅。实际上最初决定采用向下弹射方式,和 F-104 的 T 形尾翼以及其主要设计任务剖面不无关系。但向下弹射显然不利于发生概率最高的低空弹射。权衡利弊之后美国人终于回到传统的向上弹射方式
0a405ba1e81ce530da2fbeb583983cb9.jpg
F-104 的外部典型特征——T 形尾翼。这种布局是特定要求、特定条件下的产物,F-104 的不少事故源自这个设计。回头想想,凯利·约翰逊当年是否有其它选择呢?这是个颇有意思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控系统发展
  在 F-104 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军方要求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其火控系统也逐步发展,并随型别的不同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其代表型号主要有几个,以下将简要介绍。

F-104C 的火控系统
  AN/ASG-14T(MA-10)火控系统实际上自 YF-104 开始装备,A/B/C/C 四个主要机型均有采用,只是随时间推移略有改进,从而使原本设计作为昼间截击机使用的 F-104 具有在夜间简单条件下作战的能力。不过由于设计初衷的限制,使得采用该系统的 F-104 只具有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即使是战术攻击型 C/D 型也是如此。
  该系统由通用电气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由光学瞄准具分系统、红外瞄准具分系统(红外观察仪)、搜索/ 测距雷达分系统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搜索、跟踪空中目标,测定目标距离;计算航炮前置角;计算“响尾蛇”导弹的发射区域;对地面目标进行概略瞄准。在对空攻击时,可以使用 M61 “火神”航炮或 AIM-9“响尾蛇”导弹,分别以前置跟踪/纯追踪方式射击;对地状态时,主要使用航炮、炸弹、火箭弹,以固定光环瞄准进行俯冲攻击。
020233109ff6dfa62f0c25f4e69b367f.jpg
从圣胡安机场加力起飞的 F-104C, 翼下外挂物疑为火箭发射巢。这种飞机由于火控系统的限制,仍只具有简单的对地攻击能力。今天能看到的 F-104C 挂载对地武器的照片并不多
cd372f26c337a81157faca584859e0bb.jpg
正在接受波音 KC-97 “同温层加油机”空中加油的 F-104C。由于过于强调高速性能,使得 F-104 的续航能力远不能满足美国空军的要求。即便加装了空中受油管,这种飞机依然不讨空军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学瞄准具分系统
  该系统是火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不仅担负火控计算任务,还是主要的攻击显示部件。其主要功能是:计算航炮对空射击的前置角:计算“响尾蛇”导弹的发射区域;对地目标概略瞄准。由于 F-104C 服役期间系统改进,该系统具有两种光学瞄准具:序号 56-938 之前的 F-104C 采用扰动光学瞄准具,光环直径随目标翼展和距离在 5~60 毫英寸之间变化(目标翼展需手动装定);后期型采用雷达测距,取消光环测距功能,光环直径固定为 50 毫英寸。

红外瞄准具分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在夜间或雷达受干扰时指示目标方位,以叉线形式显示在瞄准具上,叉线交点即目标位置。该系统对 4 发大型目标作用距离 22.5~24 公里,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作用距离 1.6~6.5 公里。


雷达分系统
251e66efae995a58e750754a64f7bbee.jpg
F-104A/C 的雷达系统组件与外形古怪的天线。以上两图摄于 F-104A
  主要功能:搜索空中目标;测定目标距离,并以电压形式输送给瞄准具;提供发射导弹所需的距离范围、角度范围。
  雷达重量 77 公斤,抛物面天线直径约 70 厘米。工作频率 9,000~9,600 兆赫。搜索范围范围 32 公里,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此时波束为 3.9° 圆锥波束;跟踪距离 16 公里,采用圆锥扫描方式,此时波束为 3.9°×10° 扇形波束。
  该雷达有 3 种工作状态:
  搜索状态:当 F-104 被地面引导至预定空域后,即开始以螺旋扫描方式搜索目标。当目标距离在 16~32 公里之间时,以圆弧形式显示;当目标接近到 16 公里以内时,即以圆环方式显示,飞行员按下跟踪开关后,雷达进入跟踪状态。
  跟踪状态:此时天线进行在机头前 20° 空域内进行圆锥扫描。天线反向旋转(顺时针转向逆时针),并借助反向的惯性力把抛物面反射器撑开一个缝隙,波束变成扇形波束。由跟踪转入搜索的过程与此相反。在跟踪状态下,雷达显示器距离刻度设定为 16 公里,距离波门(圆环形)在 228.5~2,742 米之间不断扩大缩小,直至碰上目标,此时目标圆和距离波门重合,目标截获,“锁定”指示灯亮。雷达开始连续向光学瞄准具输出目标距离信息,瞄准具则自动计算射击前置角。若需截获其它目标,则可以再次按下跟踪按钮,重复上述过程。
  抗干扰状态(自动寻的状态):此时雷达发射机不工作,只作为无线电定向器使用。无论从前述哪一种状态转入抗干扰状态,天线扫描方式均保持原样不变。显示器刻度为 32 公里,但由于无回波信号,距离刻度无意义,只能确定干扰源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F-104G 的火控系统
  F-104G 是洛克希德专门为出口研制的战斗轰炸型,其对地攻击能力全面提高,因此火控系统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体现。
  该机火控系统包括:光学和红外瞄准具;NASSR F-15A 火控雷达;M-2 轰炸计算机/轰炸双向定时器;AIM-9 导弹发射距离计算机。此外,该系统还与大气数据计算机和 AN/ASN-44(LN-3) 惯导系统交联工作。
  其主要功能包括:
  对空攻击——控制航炮目视和盲目攻击(前置跟踪模式);使用 AIM-9 导弹目视/盲目攻击(纯追踪模式);发射火箭弹(拦射模式)。
对地常规攻击——目视俯冲攻击;定点轰炸;偏置轰炸。
对地核攻击——目视或雷达定点轰炸;目视手控下沉光环投弹;雷达地形测绘模式下,在预定目标距离点投弹。导航。


光学和红外瞄准具
  其主要功能包括:使用航炮是用光环跟踪空中目标;以拦射模式指引火箭弹射击;以光环作为AIM-9 的发射参考;目视接近目标时以光环作引导参考。


火控雷达系统
  为北美航空公司奥托奈提克斯分公司研制的搜索/测距雷达,型号为 F-15A-M-11 (丹麦/挪威等国)/F-15A-41B (西德等国)。该雷达为 X 波段单脉冲雷达,椭圆抛物面天线(43 厘米×61 厘米),重 141 公斤。搜索距离为 32、64、128 公里,最大跟踪距离 18 公里。
  其工作模式有7 种:待机(STBY)、空对空(A/A)、窄波束地形测绘(GMP)、宽波束地形测绘(GMS)、等高线测绘(CM)、地形回避(TA)、空对地测距(A/G)。
  其中空空模式又包括 4 个阶段:
  搜索:天线在高低方向上扫描 2 行,方位扫描 90° (±45°),天线可在高低方向上+20°~-40° 之间任意倾斜。
截获:在雷达显示器上选定目标后,当扫描线通过目标时按下“截获/放弃”按钮,则雷达在目标周围 10°×4° 范围内作小椭圆扫描。进入截获距离后,再次按下“截获/放弃”按钮可截获目标。
跟踪:截获目标后,雷达进入自动跟踪模式。飞行员通过修正操纵圆和操纵点在显示器的位置来保证正确航向。
攻击:目标进入一定距离后,开始作攻击前准备,选定武器和攻击航向。首先将操纵圆置于显示器中心,再将操纵点置于操纵圆内,完成精确修正。目标进入射程后,飞行时间圆变小,即可实施攻击。但当显示器出现“×”符号,则表明已经到达退出攻击距离,必须退出。


轰炸双向定时器
  该系统用于上仰轰炸计算机故障时进行手动操纵上仰轰炸——此时需要将轰炸状态设定于“定时器”位置。飞行员需要手动装定拉起时间和投弹时间。拉起时间设定范围为 0.2~60 秒,步长 0.1 秒;投弹时间范围 0.2~60 秒,步长 0.1 秒。其具体设置需参照轰炸条件和武器手册确定。
  当飞机通过识别点时,飞行员按下冻结/射击按钮(由于定时器电机同步需要时间,此时距飞行员将轰炸状态设定为“定时器”的时间不得少于 10 秒),拉起定时器开始工作。到达装定时间后,拉起指示灯亮,投弹计时器开始工作,此时飞行员应保持匀速拉起。到达设定的投放时间时,定时器发出投弹信号,飞机自动投弹。
7e326c8954ddf0898684431a88221958.jpg
随着航电水平的提高和用途的改变,F-104 的座舱仪表板布局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从上到下分别为 F-104C、TF-104G、CF-104 和 F-104S 的座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F-104G 基础上改进的火控系统
CF-104 的火控系统
  该机火控系统主要包括:AN/ASG-502 光学瞄准具;R-24A 火控雷达;轰炸计算机。可以提供:搜索、跟踪目标;以“响尾蛇”导弹攻击空中目标;使用空地武器攻击地面目标等功能。
  一般情况下,该机对空攻击时只能使用“纯追踪”模式控制“响尾蛇”导弹从后方攻击目标。在对地攻击时,该机可以使用通用炸弹或70 毫米火箭弹。前者有两种模式:使用瞄准具固定下沉光环进行俯冲轰炸;以连续计算命中点(CCIP)方式进行轰炸。后者则只能使用光学瞄准具进行瞄准,俯冲攻击。


F-104J 的火控系统
  该机火控系统包括:光学和红外瞄准具;F-15J-13 火控雷达;导弹发射区域计算机。系统只能用于对空攻击,功能包括: 搜索跟踪空中目标;以航炮(前置跟踪)/70 毫米“巨鼠”火箭弹( 拦射)/“响尾蛇”导弹(纯追踪)攻击空中目标。


F-104S 火控系统
  该机火控系统着重强调了中距拦射能力,并增强了对地攻击能力。该系统包括:光学和红外瞄准具;R-21G/H 多功能火控雷达;武器投放计算机(G 型上的);AIM-9 导弹发射区域计算机;AIM-7 导弹机载制导设备;轰炸双向定时器;活动目标指示器;“小斗犬”导弹控制器。其中,R-21G/H 雷达为 I/J(X)波段单脉冲雷达,重 90 公斤,天线直径 61 厘米。搜索距离 50~70 公里, 跟踪距离 18~36 公里。
  火控系统主要功能为:搜索、跟踪目标,测量目标距离;航炮和“响尾蛇”导弹的发射计算;制导“麻雀”导弹;使用多种武器对地攻击;地形测绘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F-104S 同样具有投掷核航弹的能力,其机腹挂点可以挂载 1 枚 B28/B43/H57 核航弹,攻击方式与 F-104G 相同。
  从以上 F-104 主要型别的火控系统简介不难看出,在该机发展的过程中,火控系统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够用原则。
  F-104 研制初衷就是要一种“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去掉一切影响机动性的非必要设备,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所以,在 F-104 发展早期,强调对空能力是火控系统的研制重点。即使是专门为满足美国空军胃口而发展的战斗轰炸型 C/D(当然,研制目标没有实现),和同期的战斗轰炸机相比,其对地攻击能力仍然可以说是相当薄弱的。
  到了 G 型以后,这一原则虽有所淡化,但并未消失。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和当时各国的经济拮据有关。火控系统能力紧紧围绕空军要求发展,绝不为不需要的能力付钱。如加拿大 CF-104 火控就只具备基本的对空能力,而日本的 F-104J 则取消了对地攻击能力。
2.核战背景。
  F-104 的主要型别,攻则具有核突击能力,守则强调截击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 F-104 的时代,世界始终处于核大战的阴影下。各国军方的主要观点是,未来的战争必然以大规模的核突击作为开场,战略轰炸机和具有核突击能力的战斗轰炸机将是空军的打击主力。作为应对措施,除了自己也要具有同样的攻击能力外,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这两大机种,则强调截击能力成为必然的结果,而空战格斗被认为早已过时。正因为如此,F-104 才能荣登 60 年代三大标准战斗机之一的宝座。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拮据的一些欧洲国家才能咬牙买下仍属“贵重”商品的 F-104,而不是更加廉价、机动性更好的 F-5A/B——虽然后来“自由战士”也在欧洲卖出了一些,但其影响和作用远不如 F-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17: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棺已盖,论未定

  现在除了意大利还有少量 F-104 外, 其它的 F-104 都已全部退役。从首飞至今近 50 年,F-104 之于世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这种飞机的评价争论,却是至今仍未平息。
64e2a9cb357fa58a55834a2e672e193e.jpg
60 年代三大标准战斗机 F-104(上)、米格-21 (中)、幻影 III (下)。三者的共同点是具有突出的高速拦截能力。但由于作战要求、设计思想的差异,三种飞机在性能上各有千秋
  实际上,客观地说,F-104 完全达到了当初的设计指标,如果使用得当,F-104 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 如我们所见到的,F-104 往往被军方用于不恰当的地方:如在越南将这种短航程战斗机用于低空护航;在印巴战争中用于拦截低空飞行的“堪培拉”轰炸机;为满足军方喜好而用于对地攻击……而在真正的空战中,F-104 飞行员又往往弃长就短,与对手进行 F-104 并不擅长的盘旋格斗,而不是发挥自己加速性和爬升能力的优势,采用掠袭战术,战绩自然难以令人满意。很多人批评 F-104 时就指责其盘旋能力不佳。盘旋能力确实是 F-104 的弱项,但盘旋能力不好而成为优秀战斗机的仍不在少数——二战时的 Bf 109、Fw 190 、P-47, 朝鲜战争时的米格-15,它们的盘旋性能都不如对手,但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再说说 F-104 的事故率。F-104 的万时率确实是整个百系列战斗机中最高的。这当中,有 F-104 的设计问题,也有 J79 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但飞行员的训练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前所述,F-104 机翼容易失速,而且一旦失速就很难改出。这使得飞行员在操纵飞机时需要较高的技巧——特别是在着陆阶段。但如果操纵得当,F-104 并不会象一块铁板一样“砸”到跑道上。F-104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75 节,接地速度则是 135 节,如果你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可以和 F-16 做个比较:F-16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60 节,接地速度是 130 节。有人想当然地认为,着陆速度大,飞机难以控制,因此造成 F-104 事故率高。而事实上,从和 F-16 的比较可见,F-104 的着陆速度并不高;另一方面,着陆速度略大一点,操纵动作并没有什么不同,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大,着陆迎角可以小一些,可以避免迎角过大而失速(对 F-104 尤其重要)或在接地时“擦屁股”。
  不过,在笔者看来,F-104 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性能如何如何,事故率如何如何,而在于它是喷气时代第一种“飞行员的战斗机”。从凯利·约翰逊在朝鲜会见飞行员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对尚在酝酿中的 F-104 的要求,其实和后来“战机黑手党”对 F-16 的要求并无二致。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对未来空战形式的判断,使得 F-104 最终偏向了高空高速,并为此牺牲了盘旋性能。但毫无疑问,最初的 F-104A 就是按照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来设计的。但是,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并不是军方理想的战斗机。一种轻型的“纯”空战战斗机并不符合军方“高效费比”的要求。F-104A/C 迅速退役,而 F-104G 却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行笔至此,似乎该做个结论了。忽然想起台湾一位 F-104 飞行员说的一句话:“若还有来生,再当飞行员,仍愿再飞 F-104 。”不禁一笑——数十年光阴不过是转眼云烟,“寡妇制造机”也好,“飞行员的战斗机”也罢,F-104 就是 F-104,又何须拘泥于“盖棺论定”呢?
8e67064eb735bac01610690ed7f199b7.jpg
返航着陆的荷兰空军 RF-104G, 后机身减速板已经打开,主起落架即将接地。照片上可以看到前缘襟翼偏转角度相当大,配合后缘吹气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线斜率,使得该机不需要拉出太大的着陆迎角。这也在程度上缓解了 T 形尾翼布局带来的上仰问题。50 年弹指一挥间。当有一天所有的色彩慢慢淡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颗昨日之星,又会看到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4-28 0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