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电子作战系统和较大的有效载荷是狂风IDS强大威力的保证,狂风IDS担负的纵深对地攻击任务要求飞机具有较好的低空飞行和抗突风干扰能力,较大的航程和良好的起降性能,并且具有完善的全天候作战能力。狂风IDS依靠机上固定安装的设备就可以满足在起伏高差不大的地形上空,进行距离地面高度60米的持续超低空高速度突防,能够利用超低空高速度突防来穿透前线防空火力网的阻碍,躲避大多数敌方的搜索雷达和防空火力系统,对战场纵深和敌方后方的机场、仓库、和交通枢纽等目标进行攻击,并且可以对敌人前线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和海上目标进行攻击。狂风IDS的机场适应能力很好,作战条件下可以部署在长度只有900米的硬质跑道上使用(野战机场适应性还是不如前苏联战术飞机),轻载的狂风IDS可以用28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500米内滑跑起飞,利用机翼上的扰流片和机身减速板与发动机的反推力系统共同使用,也可以将着陆滑跑距离控制在400米之内。狂风IDS采用的低压轮胎还能够在使用钢板简易跑道的前线野战机场使用。狂风IDS为提高机场适应性所采取的措施减少了飞机对大型机场设施的依赖,提高了狂风IDS作战部署的灵活性和战场的生存能力。
狂风IDS的武器挂架主要集中在机腹,翼下主挂架通常用于挂载副油箱 可变后掠角度机翼的设计赋予了狂风各型号极佳的多任务能力,当狂风IDS机翼全展开时有很大的航程和续航时间,当机翼采用最大后掠角时可以迅速加速到超音速,沉重的狂风在机翼大后掠角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飞机的翼载荷,提高了狂风在低空突防中抗突风干扰的能力,保证了飞机在低空高速突防时有很高的安定性和操纵稳定性。狂风IDS使用RB199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军用推力很大,狂风IDS在不使用发动机加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低空以高亚音速进行远距离飞行。狂风IDS为了满足低空高速度飞行所要求的抗突风干扰的能力,面积仅有30平方米的机翼使飞机的翼载荷较高。RB.199发动机的推重比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单台发动机推力小,所以狂风IDS的整机推重比在标准战斗重量时只有0.76。这些问题使狂风IDS虽然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和自动增稳的飞行控制系统,但是飞机的机动性能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是应用了自动机翼后掠(ASW)和自动机动控制(AMDS)系统,专门用来防空的狂风ADV型虽然具有较强的拦截作战能力,但是格斗空战性能与先进的制空战斗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狂风IDS在预期的战场上主要用来对战场全纵深的各种目标进行打击,目标类型涵盖了从前线的装甲机械化集群到后方的机场和指挥等各种目标,这就使狂风需要直接面对对方空中拦截和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防空武器系统的发展在狂风在设计的时候已经使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的作战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越南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由高空远程防空导弹、中空防空导弹、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单兵机动便携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射炮组成了密集的地面防空火力网,机动作战的机械化部队也装备了多层次的伴随防空火力系统。战斗轰炸机在战场防空系统越来越完善,空防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为了突破对方密集的全空域防空火力网就必须在战术上有所改进,能否获得作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成为了决定飞机战斗力的关键。西方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研究证明,战斗轰炸机要突破多层次的密集防空火力系统,提高攻击机的突防成功率和作战突然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地形条件,在60到600米的低空进行高速度突防。在低空突防可以利用雷达盲区的限制,让作战飞机在雷达低角度盲区飞行以躲避大多数雷达系统的搜索;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地形的掩护和遮蔽效果,降低目视和光学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在防空火力系统中进行突防作战不但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飞机的隐蔽性,而且要提高飞机一次攻击的成功率,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是低空高速突防得意实用化的基础。
得益于先进的飞控系统、地形跟踪雷达、很高的翼载,狂风实现了战术意义重大的超低空贴地飞行 飞机操纵人员在低空突防时的负担很重,不但要驾驶飞机,而且还要同时完成对导航系统和武器系统的控制,在进行目标搜索和攻击的同时还必须随时监控对方作战飞机的威胁,单个的驾驶员无法在突防飞行的同时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为此在狂风IDS上设置了2名乘员进行配合。低空作战的战术要求对飞机的结构和机载设备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战斗轰炸机要想有效的完成低空突防作战,就必须装备精密的飞行控制系统和先进的火力-导航综合系统。超低空突防时飞机的飞行速度快、高度低,受气流干扰大,细微的操纵失误都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能够使飞机保持持续的低空高速度安全飞行是进行低空突防的前提,狂风采用了具有地形跟踪能力的雷达系统和高精度的高度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的多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共同组成了比较完善的低空飞行控制系统,使狂风低空飞行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提高了低空突防的安全性。战斗轰炸机作战的最终目的的消灭敌人的目标,而低空攻击使驾驶员和机上设备的搜索和确定目标的时间都十分有限,为了提高低空导航和武器投放的精度,这就必然要求飞机上具有一个精确的导航系统来使飞机具有高的一次攻击成功率来保证生存能力。战术上的要求使战斗轰炸机的导航系统必须简单、自动和精确,可以提供用于对目标直接打击的目标精度。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的性能是战斗轰炸机作战性能的核心,狂风的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采用了当时是最为先进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应用水平。狂风采用以惯性导航为核心的导航系统可以达到1.83公里/小时的导航精度,武器投放误差达到5毫弧度以内,标准的低空攻击演习中自由落体炸弹的攻击精度达到目标中心20米内的命中概率达到50%。
为了提高狂风IDS对地(海)目标的打击威力,各使用国给狂风IDS装备了比较完善的先进对地攻击武器系统,狂风使用的对地攻击武器主要是空面导弹、自由落体炸弹、子母弹和各种型号电视/激光制导炸弹,狂风对于不同类型的目标都有合适武器进行打击。狂风设计时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华约集团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机场与火力支援部队。华约集团的地面部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并且在重装备规模上对北约集团的地面部队具有几倍的优势,北约必须依靠空中力量的优势来尽量削弱华约集团第二梯队的作战实力(对第一线机械化部队的攻击主要依靠A-10和“美洲虎”等地面攻击机)。狂风IDS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主要使用内部带有147枚双用途子弹药的277公斤BL755或者259公斤的HADES子母弹进行大范围的面攻击,狂风单机1个架次的攻击范围就可以覆盖一个展开的坦克连或者机械化连,大范围的攻击能力很强。对华约集团规模庞大的以火炮和战术导弹(火箭)为主体的火力支援系统与兵力集结地等点目标,狂风战斗轰炸机可以使用227、340和454公斤的高爆、低阻航弹和航空火箭进行攻击。
挂载12枚454千克炸弹的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