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IDS的战术应用发展和技术要求
苏联在二次大战期间实践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在冷战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苏联陆军突击力量和地面防空火力的强度都在迅速的提高,联合发展狂风的三国空军在提出技术和战术要求的时候,为了保证与华约军队的大规模作战中有效的对抗庞大的机械化兵团,确定了飞机必须要符合80~90年代的战场环境和威胁条件要求,能够保证狂风IDS在欧洲爆发的大规模常规战争中充分发挥阻塞的作用。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飞机方案设计时通过论证和计算机模拟得到的数据,确认狂风IDS必须有能力突破对方高密度的多层防空火力的拦截,突破到目标防空系统作用范围内执行战场遮断和攻击机场、桥梁等重要的战术目标,这不但需要飞机具备良好的飞行性能和较强的突防能力,而且还必须有现代化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与先进的机载电子对抗系统。
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必须保证有能力突破苏联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地面防空系统,尤其是华约国家军队部署在欧洲地区的,由大量防空导弹武器构成的现代化防空武器系统的拦截。狂风IDS在突破苏联军队的地面防空火力系统时继续采用中空搜索和俯冲攻击的战术,在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上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实际上在华约由防空导弹和雷达控制的高射炮组成的地面防空系统基本完善之后,北约的战术作战飞机继续采用中空突防的战术无异于自杀。美国空军虽然有能力在越南战争中用攻击机对越南北方进行中空轰炸,但是即使是北约空军指挥机构中态度最乐观的人,也不敢奢望对欧洲的苏联地面部队仍然会有如此的运气。防空导弹和雷达控制的高射炮同时提高了对峙双方的防空力量,因此北约地面防空系统的发展也使苏联的轻型轰炸机瞬间成为了过时的产品。地面防空武器装备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攻击机只能采用低空高速突防的作战方式,苏联空军的苏-24和美国的F-111战斗轰炸机都在设计开始就将低空突防作为基本突防战术,甚至对庞大的B-1B和图-26超音速轰炸机也提出了同样的使用要求。狂风战斗轰炸机作为一种需要适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战场形势的先进对地攻击机,也必须具备足够好的低空高速突防能力才能够在战场上具备起码的生存能力。
狂风的可变翼采用了前缘缝翼和双缝襟翼等复杂增升手段 狂风IDS必须具备很高的作战使用效率才能抵消苏联陆军极其庞大的规模,而且需要通过精确的火控系统对目标进行高精度的打击,只有通过提高单机的综合战斗力和一个有效作战架次可以攻击的目标数量,才有可能使地处冷战前线的欧洲国家有能力依靠空中力量的作战行动,来弥补北约地面部队与苏联陆军在规模和重装备数量上所存在的明显差距。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处于欧洲冷战的最前线,在预定的作战行动中必须依靠空中力量来遏制苏联强大的地面机械化部队高速纵深突击,这就需要飞机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无论昼夜都必须可以迅速对进攻做出反应。欧洲北部地区的冬季,一天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属于阴暗多云的天气,即使是白天的能见度也十分恶劣。狂风战斗轰炸机必须有能力在夜间和昼间的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有效作战,而且利用恶劣的气候也可以明显的增加飞机战场突防的成功率。苏联陆军一线作战部队在冷战中期已经全面的实现了机械化,应用大纵深作战理论的苏联军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远程打击能力,苏联空军攻击机与陆军所装备的各种战术导弹的作战范围将可以覆盖北约国家在欧洲的大多数前线机场,为了提高狂风IDS的快速部署能力和降低对机场跑道的依赖性,狂风系列飞机在综合采用可变后掠机翼设计和发动机反推力装置后,在紧急情况下只需要800~1000米的跑道长度就可以满足对机场条件的需要。
RB199发动机的反推挡板,可以大幅降低降落滑跑距离 狂风战斗轰炸机为了具备满足要求的战场突防能力,采用低空高速的方式进行突防作战将成为最主要的机动战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术飞机在进行持续低空高速突防时,尤其是在采用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的时候,迅速移动的飞机使飞行员完全无法依靠目视的方式对前方和周围进行有效的观察。飞行员在突防中必须要依靠机载的导航和攻击系统对飞行过程进行控制,高精度的导航系统可以保证飞机低空突防时的航线精度,而机载火控系统的传感器也必须有能力迅速的修正飞机的相对位置和可靠的捕获地面目标。狂风战斗轰炸机的标准作战剖面是飞机起飞后以巡航高度飞行到前线,随后在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突破防空系统的拦截,当攻击完成后再以低空返回到安全位置后拉起返航。低空突防机动战术明显的降低了被对方传感器发现的概率和减少了飞机在防空系统中暴露的时间,显著的增加攻击机的战场生存能力的同时,也使攻击机更加依赖传感器探测目标并降低机载导弹武器的有效射程。低空突防战术的使用同时降低了地面防空系统和攻击机的反应时间,增加了攻击飞机对地作战的难度。虽然持续的低空突防对飞机的作战效能要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飞机生存力的提高仍然使采用低空突防的战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低空突防是狂风IDS的主要战术,但也因此在好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