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炮”的射速可选2000或4000发/分,榴弹发射器射速为450发/分。炮塔射界为上方25度、下方60度,可做230度旋转。一般情况下炮手操纵炮塔,紧急状态下飞行员也可以把炮塔固定在前向进行射击。AH-1G的炮手配备有简单的操纵系统,在万不得已时可驾驶飞机。
1967年8月AH-1G开始部署在南越边和空军基地,并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战斗。“眼镜蛇”为运输直升机提供护航,并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还与快速的休斯OH-6A“小马”侦察直升机编队组成极为有效的“猎-杀”或“粉色”小队(在美国陆军俚语中,侦察直升机编队被称为“白色小队”、武直编队是“红色小队”、运输直升机编队是“蓝色小队”)。“眼镜蛇”也能执行其他任务,包括武装侦察、目标弹着观察、甚至是搜救任务。到1968年底已有337架“眼镜蛇”来到越南。
在越南参战的AH-1G,挂载7管和19管70毫米火箭巢的“重型野猪” 大多数飞行员都很喜欢“眼镜蛇”的速度、敏捷性、难以被击中的狭窄机身,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怀念老式的“休伊”武直,因为机舱内的机枪手不仅能提供额外的一双眼睛和耳朵,还能向后方射击进行火力压制。在整个越战中这两派就此一直争论不休。
“眼镜蛇”的主要外挂武器是7管或19管70毫米火箭巢,火箭可选高爆、人员杀伤箭头(“钉子”)、白磷燃烧、发烟标记战斗部。该机还可挂载4管127mm“祖尼”火箭巢,但很少在实战中使用。因为火箭巢的陆军俚语是“野猪吊舱”,所以挂满4个“野猪”的“眼镜蛇”也被叫做“重型野猪”。
安装SUU-11/A“迷你炮”吊舱的AH-1G 具有单机枪炮塔的早期“眼镜蛇”有时也挂载1~2个SUU-11/A“迷你炮”吊舱以加强火力,每个吊舱备弹1500发。“迷你炮”的射程和杀伤力有限,尽管70毫米火箭的射程和威力更大,但精度较差只能用齐射来覆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的打击火力,1969年起许多AH-1G安装了XM-35机炮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固定在短翼挂架下的通用电气M61A1“火神”20毫米机炮,弹药存放在机身左侧滑撬上方的流线型整流罩内。为了抵御机炮冲击波,一开始“眼镜蛇”在座舱两侧安装了线拉防护板,机炮射击时乘员需要把防护板拉翻展开。后来改为在座舱两侧安装装甲板。
M61A1“火神”20毫米机炮 AH-1G在测试XM-35时用的是简陋的线拉防护板 AH-1G安装XM-35机炮系统时在座舱两侧增加了装甲板,弹药存放在机身左侧滑撬上方的流线型整流罩内 根据AH-1G在越南服役的经验,贝尔对AH-1G进行了一些改进。早期AH-1G的着陆灯安装在机鼻顶端,后期型改为安装在炮塔前部的可收放支架上。“眼镜蛇”的大型花房式座舱视野很好,但会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一开始AH-1G的座舱降温手段只有通风风扇,这在越南完全不管用,为此在“眼镜蛇”后期型上安装了被称为环境控制单元(ECU)的空调系统,早期型在外场也进行了加装。但最大的改进是把“眼镜蛇”的尾桨从垂尾左侧移到了右侧,旨在改善方向控制。为此早期型AH-1G在外场更换了整个新尾梁。
AH-1G后期型尾桨从垂尾左侧移到了右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