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杰明•兰贝斯(Benjamin S. Lambeth)
翻译:李昭辉
本文原文发表在2015年3月份出版的美国《空军》杂志(AIR FORCE Magazine)
来自空翼
译者注:本文原文发表在2015年3月份出版的美国《空军》杂志(AIR FORCE Magazine)上,原作者是本杰明•兰贝斯(Benjamin S. Lambeth)。本杰明•兰贝斯是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的非驻所高级研究员(nonresident),同时也是兰德公司的兼职高级研究员。自2009年以来,兰贝斯曾三次访问过印度,并与印度空军的高层领导人就空中力量这一话题进行过讨论。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此次“红旗军演”结束后,根据美国方面一位“蓝军”行动策划人员马库斯•威尔逊上尉(Capt. Marcus Wilson)提出的一个站在美国人角度上的设想中,“寻求更多的美国空军与印度空军之间的互动”这一愿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威尔逊上尉称,印度空军是一支“世界级的空军,拥有很棒的飞机与很棒的领导者……我们希望能有印度空军这样的(红旗军演)常规参与伙伴。”
大多数美国人依然抱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即印度空军是一个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空中力量,装备着老旧过时的苏联时期研制的米格战斗机。事实上,印度现在拥有世界上第四大空中力量,装备有1300多架飞机,分布在印度全国的约60个基地里。印度空军还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且不断参加过作战行动的空中力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32年10月8日──当时的印度还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在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手操纵下成立了所谓的“印度空军”,英国人打算将其作为印度帝国境内的一支辅助力量。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空军依然只不过是印度陆军的一支“支援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空军是一支纯粹的战术空中力量,几乎完全生活在其“老大哥”──规模庞大的印度陆军的阴影之下,其在预算分配方面也要看印度陆军的眼色,且饱受官僚主义作风之苦。但是在今天,情况却反了过来:印度空军已经获得了独立执行战略任务的地位,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核威慑和核报复。印度空军还获得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并决心建立其全球影响力和地位。
现在的印度空军是以一种“全频谱”的“重量级”空中力量的面目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它不仅装备有引人注目的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还装备有能够拓展其空军战斗力的空中加油机、一整套机载早期预警和控制系统、能够在战区内进行输送的空中运输机、无人机,此外还开始打造军事航天监视能力。
以上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自然会与印度日益扩大存在的外交政策并行发展,提升了印度方面用来朝印度次大陆以外投射印度的力量、存在和影响力的能力。在这方面,原印度空军西部空军司令部(Western Air Command)的指挥官、已退役的空军中将巴提亚(Air Marshal V. K. Bhatia)在2009年的一期《SP航空》(SP’s Aviation,这是印度出版的一份航空月刊)杂志上写道,印度空军“有一种与日俱增的愿望,即把自己从一支仅限于印度次大陆的战术力量转变成为一支与世界其他领先国家的空军并驾齐驱的洲际战略航空航天力量”。
的确,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空军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开展的飞行计划表现出了明显的向越南战争后美国空军的转型看齐的举动。今天,印度空军在整体规模、可飞抵的范围、兵力组成、任务涵盖领域以及获得战术和战略效果的能力等方面展现出的与美国空军的相似性要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其他国家的空军。根据时任印度空军参谋长塔亚吉空军上将(Air Chief Marshal S. P. Tyagi)在2006年的说法,印度空军主要的作战优势是“进行快速果断的进攻战”的能力。
印度空军是一个作战机构,传统上由战斗机飞行员把持着该军种的领导职位。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人们只要想想印度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与其他机种飞行员的比例远高于美国空军就明白了,这是由于印度空军的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群的规模很小、直升机力量相对较小且缺乏远程轰炸机力量而造成的。
在印度空军主要的军种文化方面的特征中,突出的几点包括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态度、一支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具备技术素养的军官团、一种能够迅速吸收和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以及通过越来越多的训练而达到了西方最高标准的空勤人员。这些特征是在多年以前由其皇家空军前辈直接传授给印度空军的,并在印度空军那句骄傲的座右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带着荣耀飞上天空!”(Touch the sky with glory)
印度空军在兵力组成以及指挥和控制编排上与美国空军有很大的不同。印度空军主要的作战实体机构──西部空军司令部(Western Air Command)、东部空军司令部(Eestern Air Command)、中央空军司令部(Central Air Command)、南部空军司令部(Southern Air Command)和西南空军司令部(Southwestern Air Command)──都把重点集中在某个区域上,而不是集中到某项作战功能上,另外它们不仅仅是能够提供兵力的机构,而且还是具有完全执行权力的作战实体。当需要在联合行动中部署和分配印度空军的飞机时,位于新德里的印度空军总部仍然是做出最终决策的机构。尽管如此,由于印度这个国家的规模较为庞大,因此印度空军装备的飞机的日常操作控制权就被委托给了其下属的那五个区域司令部,区域司令部的指挥官们负责在其各自的地理责任区域内对所有的航空器进行任务规划。
至于其军事条令和作战理念,印度空军现在已经站在当代空中力量思想领域的前沿了,其领导层越来越相信:任何与印度有关的重大冲突都将以空中力量为主导,印度在任何这类对抗中获胜的可能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空军对联合作战所做出的贡献。
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每年平均会飞行180到200飞行小时,其飞行内容涵盖多种多样的空对空作战、空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剖面等。中队一级的持续训练主要集中在防空、空中作战和对机场的空袭方面,较少强调防御和对地攻击任务。印度空军长期以来一大经典的训练项目是在低空接近目标并使用无制导的弹药进行手动轰炸,这一做法正逐渐让位于在中等高度的“防区外”距离上投放精确制导武器的战术。这就是说,印度空军仍然还处在“精确打击革命”的早期阶段,其现在大约处在美国空军在1991年开展“沙漠风暴行动”时所处在的水平上──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在战斗中所投放的弹药只有不到10%是精确制导弹药。
近年来,印度空军在中队级别上定期举行大机群参与的演习,演习涉及多架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演练,而且常常将空运、直升机和特种作战部队夹杂在内。
就其部队结构而言,印度空军显得异常多样化。印度空军装备有7种型号的战斗机、6种型号的直升机、4种型号的运输机、3种型号的教练机,以及空中加油机、新式空中预警指挥平台和各种无人机。其一些战斗机和其他飞机已经远远超出预定的使用寿命了。由于印度空军的装备体系事实上还是一个由不同机型组成的“大杂烩”──总共有26种型号,来自4个不同的国家,因此印度空军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兵力管理方面的挑战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噩梦,这就需要采取一种非同寻常的、便捷的后勤保障措施。
对先进武器的训练和战术发展及验证由隶属于印度空军的“战术和空战发展研究院”(Tactics and Air Combat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TACDE)开展,该研究院位于新德里南面不远处的瓜里尔航空站(Air Force Station Gwalior)中。这一精英训练机构成立于1971年。印度空军的“战术和空战发展研究院”和2000年时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创建的“空战中心”(air warfare center)是全世界唯有的两个真正堪与美国空军设在内利斯基地的“空战中心”(Air Warfare Center)或设在内华达州法伦海军航空站(NAS Fallon,Nev.)的“海上打击和空战中心”(Naval Strike and Air Warfare Center)相提并论的外国空战训练机构。
高规格的国际培训交流对于印度空军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印度空军从2003年开始向外界“开放”,当年他们邀请法国空军派出一支“幻影-2000”战斗机分队赴瓜里尔航空站参加了一项代号为“嘉鲁达”(Garuda,这是印度教神话中一只神鸟的名字)的新式空对空训练演习。在这场为期12天的演习当中,印度空军的飞行员们在模拟的超视距空战中表现不佳,并学到了一些关于现代空中作战的重要经验。也正是在这次让人清醒的经历之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们开始果断地摒弃了他们在老式航校中被不断灌输的“唯一的‘好’战果是用航炮击落”(the only good kill is a gun kill)的理念,并开始体会到与西方国家的空军展开交叉训练的战术价值。这也需要对他们的苏联供货商在之前所谈的关于“苏联飞机和武器的战斗力”展开重新评估。
一年之后,印度空军在瓜里尔航空站举办了“对抗印度-2004”(Exercise Cope India 2004)联合空战演习,来自美国空军驻阿拉斯加州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Elmendorf AFB,Alaska)的第19战斗机中队的6架F-15C战斗机参加了这次演习。自从1963年美国空军派遣了一支装备F-100战斗机的小编队前往印度参加过一场演习以来,这是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们首次有机会在训练环境下与美国飞行员展开密切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