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国内 SiC 纤维研制情况
SiC纤维因其特殊性,一直被作为军事敏感材料,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国内必须独立自主的开发和研究SiC纤维,尤其是耐超高温的SiC纤维,才能促进国内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提高我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我国研究SiC纤维的主要单位有国防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成功实现连续SiC纤维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SiC纤维的研究,比日本晚8年左右,而与美国和德国几乎同步。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国防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开展了含铝SiC纤维和低氧SiC纤维、含杂SiC纤维的研究。在师昌绪、才鸿年、张立同和刘大响等一批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这些研究获得国家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国防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先驱体法制备SiC纤维和含钛SiC纤维研究的单位,经历了实验室制得短纤维到制备连续纤维和工业化开发过程。以冯春祥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的探索,于1991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连续碳化硅纤维实验生产线。目前已建成了产能500kg/年的SiC纤维中试生产线,制得了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连续SiC纤维及含钛碳化硅纤维。
中国工程院张立同院士的领导下,厦门大学特种先进材料实验通过自主开发以及与国际合作研制,形成了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高性能连续陶瓷纤维的制造平台。制得的SiC纤维性能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目前正在进行小批量生产技术的完善。厦门大学的特色在于通过电子束辐射和热化学交联的方式,实现了SiC原丝纤维的非氧气氛交联,制得低氧含量的交联纤维,再经过高温烧成制得低氧含量的高耐温SiC纤维。
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简称苏州赛力菲)2005开始进行碳化硅材料研发,技术来源于国防科大。2011年,苏州赛力菲成功实现连续SiC纤维的产业化,并开始向国内相关单位提供可用纤维,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后又一个能实现连续SiC纤维产业化的国家。目前苏州赛力菲已经实现连续第一代SiC纤维SLF-I纤维的工程化生产,基本突破第二代SiC纤维制备关键技术,2~3年时间内可实现连续第二代SiC纤维工程化生产(年产能吨级)。
与国外产品相比,赛力菲SLF-I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编制性能接近或达到国外产品,但在综合性能和产能上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产能吨级连续SiC纤维,产能10吨/年的产业化基地正在建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