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只能起降直升机的两栖攻击舰排除在外,航母就是能起降固定翼飞机的战舰。固定翼飞机在航母上搭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起降问题,英国的“鹞”式可谓打开了一扇窗,使得中小国家海军也看到了拥有航母的希望,甚至美国海军都一时心旌飘荡,毕竟常规的弹射起飞、拦阻索降落(Catapult Assisted Take Off and Barrier Assisted Recovery,简称CATOBAR)航母建造和运作成本太高,数量受到限制,能有低成本、高效能的新概念航母,美国海军还是拥抱的。问题在于,“鹞”式只打开了一扇窗,并没有打开一扇门。
航母的作用有很多,从反潜到制海到对陆攻击,不一而足。反潜是另外的问题,这里不去说它。在制海作战中,要区分大洋和近海的情况,大洋情况还要区分对手有无航母。近岸制海作战要考虑对手有空中掩护,对陆攻击更是必须考虑突破对方岸基空中力量的拦截和反击。
巴西、阿根廷则是另外的情况,经济拮据是一个因素,缺乏适合搭载而依然有足够战斗力的轻型舰载战斗机是另一个因素,先后退出了航母俱乐部。
但最值得关注的实际上是美国海军内部的航母大论战。在马岛战争前后,美国海军也对新概念航母发生了兴趣,不光是“鹞”式,还有各种新奇的垂直-短距起落概念,引射增升还算传统的,还有用平台起竖垂直起飞-吊车空中对接无滑跑降落等新奇概念。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最后都绕不过一个问题:垂直起飞的重量和性能代价太大,勉强实现了也缺乏战斗力,最后还是要回到CATOBAR来。
其实,在“鹞”式圈子里,垂直起飞也很快放弃,改用短滑跑起飞,但垂直降落。短滑跑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机翼升力达到气动升空,但已经为升力发动机卸载很多,容许大大提高起飞重量。舰载战斗机的起飞重量就等于载油量、载弹量,就等于战斗力。短滑跑对航母要求很低,加装滑跃甲板可以进一步增加起飞重量。但垂直降落还是重要的。返航重量本来就轻,垂直降落的推力要求比垂直起飞低,垂直降落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也大大低于挂上拦阻索。还在“鹞”式时代,皇家空军的“鹞”式经常上舰训练,并不需要特殊设备,飞行员也没有多少特殊训练。这种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hort Take Off and Vertical Landing,简称STOVL)已经取代垂直起落(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简称VTOL),成为小型航母的标准模式了。
英国首先试验滑跃起飞,并在轻型航母上推广使用
俄罗斯将滑跃起飞用于重型战斗机,中国也采用这一技术,这是歼-15正在从“辽宁”号上起飞
但有弹射助推一把,重量较大、推重比较低的预警机都能从航母上起飞
STOVL比VTOL的起飞重量更大,完全靠滑跑起飞的起飞重量岂不更大?没错。只要有足够长的跑道,较小的推重比也能使得飞机升空。当然,航母上跑道不可能很长,没有助力的话,只有靠滑跃甲板帮一把,这种短距起飞-拦阻索降落(Short Take Off and Barrier Assisted Recovery,简称STOBAR)最早为苏联采用,可以使得重型的苏-33从航母上无弹射起飞,苏-33的战斗力至少不弱于F-18,比“鹞”式要强大得多了。但战斗机发动机推力有限,短跑道的滑跑加速时间也有限,只能轻载起飞,不利于发挥最大起飞重量和最大战斗力。长跑道可以重载起飞,但起飞准备时间长,出动率和周转率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