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8部队的常规训练也有在条件较差的前线机场起降的科目,苏联时期在其北部边境建设了很多类似于前线机场的备用机场设施以供不时之需。图-128部队正式开始截击训练是在图-126空中预警控制系统服役之后,在训练中后者为前者提供所需的目标数据以及其他的空情信息。这种作战方式可以看做是今天预警机引导作战飞机的雏形,也充分发挥出了图-128S-4/图-128S-4M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依据这种战法,防空军于70年代早期开发了一种类似的战术:在执行任务时,一架由资深机组驾驶图-128打开雷达搜索目标,通过数据链或者其他通信设备将目标信息传给其他飞机,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管用,因此被后来的米格-31部队沿用。其实这两种作战方式已经和今天预警机引导作战飞机以及西方三代机编队的作战方式非常相似了。
为了给读者对于图-128S-4截击系统的作战效能一个直观地了解,引用一段在图-128部队服役近十年的一位老飞行员的看法。叶夫格列夫斯基上校是第一批接触图-128的防空军作战部队飞行员,他在1967年十月的一次飞行事故中侥幸逃生,而他的武器官则没有这么幸运。之后他成为了一名防空军试飞员,并且参与解决过很多关于图-128飞机和建立新型空中截击系统的问题,以下是叶夫格列夫斯基上校关于图-128的一些回忆:
“对很多防空军的小伙子们来说,飞双发的重型截击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飞机的操控系统与之前的截击机差别很大使他们起初难以适应。首先,飞图-128必须熟悉用方向盘,而他们从前飞的飞机都是用操纵杆来控制的;其次,起落架的刹车要靠脚踏板来控制,而不是早已驾轻就熟的操纵杆。图-128巨大的体积和由此带来的巨大惯性以及落地时相对缓慢的相应特性也让飞惯了米格机的他们感到非常不适应。在降落过程中低速时较低的滚转控制效率,进场速度相对较高,还有进场时操作程序较多都令他们感到头疼。
对于原米格-17的飞行员来说,转飞图-128则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们来说在起飞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攻角非常困难,尤其是在攻角达到16度,最大起飞重量时开着全加力起飞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使飞机更快地加速来防止攻角过高,这时还要腾出一只手来收起落架和襟翼,这使得保持合适的角度更加困难。
在起飞过程中收起襟翼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注意不要超过放下襟翼的最大允许速度是450km/h,超过此速度襟翼有撕裂的危险(这在日常训练中发生过几次)。保持速度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攻角,如果速度过高,那么必须将攻角增加到20-25度。飞习惯米格17之后在较低高度做以上动作真是令人心惊胆战。
苏维埃天空的守护者——防空军第64歼击飞行团第一中队的地勤人员在一架图-128前面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