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结构损伤是计划开始以来最严重的结构问题,正执行飞行试验的测试机和已出厂的飞机都暂时停飞,等待结构补强,美国空军要求在C-17正式装备前必须要出解决方案,补强后的机翼还必须和未来生产型机翼相同。麦道在发生损伤后,立即着手修复试验机体,并规划出厂飞机的返厂修复(retrofit),除了以机翼加强条(stringer)与机翼上蒙皮搭接部分以钢片(strap)补强外,许多翼肋和翼梁的腹板(web)也都以铝制迭片(doubler)补强,使得C-17的结构重量增加了270千克,不过这只占全机重量的极小比例,因此对平衡重心不会造成新的问题。
耐久性试验于1992年11月开始,模拟飞机在未来20年服役期、30000飞行小时里各种执行飞行任务:空投、空中加油、低高度跳伞、复飞、崎岖跑道起降...时所可能遭遇的负载情况。1995年7月完成了规范规定的两倍服役寿命试验,但为了未来C-17可能会有的延寿(life extension)需求,试验又多执行了1倍服役寿命,机身额外施加了28000个周期(cycle)的最大增压负载,在1997年7月完成全部试验。
在室外进行耐久性试验的机体 耐久性试验发现了两处次要结构件强度不足:发动机挂架与机翼相搭接的螺桩(stub)接头、机翼后侧梯形板(aft trapezoidal panel)与机身隔框搭接处。这两处损伤都是因为局部几何形状复杂、设计不良产生应力集中所造成的,经过设计修改后已无提前损坏的顾虑,且因为都是次要结构,对C-17计划的进度没什么影响。
1988年8月,五角大厦奋力抵挡国会及部内反对C-17的批评声浪,拒绝终止此型飞机的采购计划,有效地扼杀了想终结C-17的念头。国防部仍然维持原来210架的预定采购数量,生产尖峰定在1993年,当年需生产29架,而C-17的初始作战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建立日期,也就是第1个飞行中队12架飞机正式可执行任务的日期,也由1992年4月延后至1992年9月,又延至1993年五月,最后则是1995年1月。
1990年由于冷战已结束,加上美国政府对解决财政赤字一筹莫展,美军开始了瘦身计划。国防部在当年4月宣布将C-17的预定采购数量由210架锐减到120架,讽刺的是这项决定宣布后几个星期,就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沙漠盾牌”(Desert Shield)运输任务,迫切需要战略运输的能量。1999年科索沃(Kosovo)战争后,鉴于美军的空运能量确有不足,国防部在检讨报告里建议国会能批准增加采购60架C-17,使机队总数达到180架。
1991年8月,美国空军第一个C-17运输中队,位于南加州查尔斯顿(Charleston)空军基地的第437联队第17运输中队的飞行员开始接受C-17模拟器训练。1992年初,第17中队开始逐渐停止C-141的飞行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