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万磁王

由“鱼鹰”进驻日本说起——V-22倾斜旋翼机的现状与影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4-10-17 19:03 编辑

  假如“鱼鹰”从冲绳起飞,活动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东海、台湾乃至菲律宾,而且能将赶赴目标区域的所需时间大幅缩短,这是以往美陆战队不曾拥有,也无法想象的机动能力。“鱼鹰”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可以在大多数美军西太平洋主要基地之间完成转移部署。在携带一定作战载荷,例如运载兵员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空中加油才能完成这些转移。但是我们要注意一般的直升机速度太慢,即便它们能够在空中加油后完成相同的转移,所需要的飞行时间很可能长得无法满足实战需求。另外,在人道救援方面,“鱼鹰”也可以发挥这些长处,这在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的东亚、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应该指出,尽管美国公开表示无意干涉中日等国之间的领土纠纷,但F-22“猛禽”战斗机和“鱼鹰”的部署,显然是进一步强化了以美日安保条约为指导方针的美日联盟关系,在武装准备上迈出了实质的一步。这些措施针对的是谁,也就非常明显了。

RVHnrzA.jpg

MV-22的航程是CH-46不可比拟的

  “鱼鹰”的飞行系统可以在低速或悬停时完成各种直升机机动动作,而高速飞行状态下则完全是一架普通的固定翼飞机,这两种状态都没有打任何折扣。更重要的是,两者互相不存在干扰,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成就。“鱼鹰”从直升机状态过渡到固定翼飞机状态非常的顺滑,这是一个完全可控、有着很大灵活度的过程,其操作允许速度范围上下限的差距为100公里/小时。飞行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决定需要切换到哪种状态,也可以在切换过程中随时改变主意。这些特点对于操作相对繁琐、使用环境相对复杂的旋翼机来说,明显的简化了驾驶操作,减少了飞行员处理紧急情况时所需的反应时间,这是“鱼鹰”和传统直升机相比更为安全的一个特点,而迅速切换成前飞状态也是“鱼鹰”避开“涡流环状态”的主要手段。

  “鱼鹰”还有一个优点经常被忽略,它的飞行高度和高原高温性能远超过了CH-46,在阿富汗的高海拔环境里这非常有价值。“鱼鹰”飞行高度大,不需要像CH-46那样采用迂回路线绕过特定的高山地带,任务计划、实施和支援变得更简单,一些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也可以实现了。最好的两个例证是,2010年在阿富汗兴都库什山高海拔地区,两架“鱼鹰”完成了四小时内救走32名士兵的救援任务,以及2011年从地中海海域出发的MV-22“鱼鹰”,在30分钟内救起了在利比亚沙漠区域遇险跳伞的F-15飞行员。陆战队对“鱼鹰”这些优点非常满意,而空军特种部队也毫无保留的表达了他们的愉悦。尽管日本及周边地域不属于高海拔地区,但这些性能说明了“鱼鹰”有着充足的动力储备,对海上、岸滩乃至内陆高温作战条件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该机具备完善的三防能力,这是以往的美军旋翼机所不具备的,在核生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本质的提高。这主要归功于“鱼鹰”完全封闭、与外界环境隔绝的机身设计。但是这里要先提一下“鱼鹰”的飞行性能对提高部队核生化环境下作战能力的作用。以美陆战队为例,其两栖登陆作战的正面宽度和纵深大小受到运载工具性能的限制。按照现有的直升机的航程能力,当遭遇敌方若干小型战术核武器打击时,很可能登陆区域就会变成陆战队直升机无法进行作战的“死区”。但是借助“鱼鹰”的航程和三防能力,陆战队能够投送兵力的范围将显著扩大,敌方几乎不可能用战术核武器覆盖这样大的区域。当然,目前美军遭遇核生化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不难想象假如发生大国间的直接冲突,这一能力必不可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飞机本身来说,美军直升机通常都开有大尺寸的侧面舱门或者尾部跳板门,一般无法密封,甚至连门都没有,三防就无从提起了。而“鱼鹰”因为高速飞行的需求,加上旋翼与侧面舱门会存在互相干扰,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设置大尺寸的侧面舱门。因此“鱼鹰”尾部跳板门、舷窗等部分关闭后,即可实现全机气密,从而杜绝了外部有害物质直接进入机体内部。没有大尺寸侧面舱门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无法布置侧射机枪,这个也被不少专门“黑”V-22的作者所反复提及,美军当下的解决方法是安排了跳板门机枪固定点。未来将在“鱼鹰”机腹安装遥控的高射速7.62毫米机枪,遗憾的是这一计划已经拖延了好几年。
V-22_M240_machine_gun.jpg

V-22的尾舱门机枪

v22-defensive-weapon.jpg

遥控加特林机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4-10-17 19:02 编辑

  “鱼鹰”采用了先进的电子系统,包括先进的显示系统,对战斗力有着“倍增器”的效果。该机采用基于1553B数据总线的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将战术空中导航系统、惯导、任务计算机、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等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综合处理和显示。加上以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的地形跟踪和回避系统,将突防能力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其主被动电子干扰对抗和自卫系统也反映了目前旋翼机中的最高水平。用于特种作战的CV-22和MV-22还配备了前视红外探测系统、激光测距仪等专用设备。低噪音特性、高强度全复合材料机身也对该机的突防能力提供了帮助。

CV-22_nosesensorsSIG.jpg

安装了雷达和光电转塔的CV-22

  正是由于“鱼鹰”这些决定性的优点,美陆战队不惜与冲绳岛当地居民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代价,坚持要在普天间基地部署12架“鱼鹰”。其实普天间并不是唯一被考虑为“鱼鹰”东亚驻地的地点,关岛也一直被考虑为“鱼鹰”驻地。此外,普天间是一个偏小的美军基地,特别是和同在冲绳的嘉手纳美军基地相比。这一缺点也令陆战队一直在考虑是否把“鱼鹰”安排到其它驻日美军基地,包括借用空军辖下空间相对宽裕的设施。但是目前陆战队还是决心要在普天间完成这一部署,并尽快铺开实战训练。从需求上来说,美陆战队需要在冲绳岛维持一个规模合理的空中运输单位,以确保在这一重要美军据点周边地域的运输和防御能力,而眼下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单位就是一个V-22“鱼鹰”中队。

  但是,驻日“鱼鹰”部队也未必会一直驻扎在普天间,假如有空间更充裕的选择,陆战队很可能调整部署,不过估计这会惹来更多的日本民间抗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民间对驻日美军的强烈反感,反倒是促成“鱼鹰”部署到日本的其中一个原因。这是因为美日政府为缓解驻军与居民间的冲突,不得不对驻日美军基地进行总体上的调整,甚至转移部分作战单位到其它国家去。削减基地和部队单位数目,会直接降低作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把单机性能更为出色的“鱼鹰”调到日本,可以通过质量的提高弥补数量上的削减。这一“精兵”策略反过来也有助于减少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4-10-17 19:01 编辑

“鱼鹰”项目背后的因素

  在V-22“鱼鹰”研制之初,四军种原本计划携手发展和装备这一机型。后来陆军因为自己提出的一些需求无法获得其它军种的同意,以及其它因素而退出了这一项目。空军、海军虽然也有自己的特定需求(例如海军强调新飞机必须有着出众的悬停性能),最后都向“鱼鹰”最大的用户陆战队做出了妥协,这一项目至此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主导的项目。最终海军也退出了这一项目,剩下陆战队和空军特种作战部队仍然留在项目内。其它军种的退出给“鱼鹰”项目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陆战队对“鱼鹰”的特殊要求对项目产生的影响被最大化了。例如陆战队要求“鱼鹰”能放进现有的舰艇机库里面,结果“鱼鹰”不得不比原来计划中的整体尺寸缩小了,这也造成倾斜转翼结构的设计难度直线上升。为了挤进机库,还需要异常复杂的旋翼、机翼折叠机构。又比如整体尺寸缩小导致旋翼也变小了,于是罗罗公司就要改进发动机以使其输出更大的功率,以解决旋翼变小的问题。另外,假如陆军仍然在这个项目里的话,“鱼鹰”家族里应该会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型号,这是因为陆军旋翼机顾虑机库的尺寸限制,不需要折叠机构。假如陆军型“鱼鹰”获得了成功,虽然不会使得陆战队的“鱼鹰”型号研制变得容易一些,但是可以在舆论上为整个项目提供很大的支持。而且两种“鱼鹰”仍会有不少相通之处,可以降低研制过程中的经费和技术压力。

为了上舰,V-22在尺寸上做了妥协

  “鱼鹰”项目的定位也出现了问题,该项目从启动开始,研制进程越拖越长,而美国军事思想和作战手段的发展演变却非常迅速,这使得“鱼鹰”最初的设计构思开始不适应目前的需求。海湾战争和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仅仅相隔一个年代,美军主要作战对象和相应的作战方式已有了本质的区别。陆战队原本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夺取敌方占领的岸滩以及一定纵深的地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变成了不太可能遇到的任务。所以陆战队原本认定“鱼鹰”拥有的最大优点——从海平线外出发、高速运送士兵去直接占据敌纵深地域,已没有了用武之地。 取而代之的,是与零散的反美武装人员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交战,这种非常规的作战方式抵消了“鱼鹰”的部分优势。支持“鱼鹰”的组织也提出了相应的说法,那就是“鱼鹰”在阿富汗、北非、中东等机场道路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地区作战时,会更能发挥出远航程、高时速的优点,比普通直升机更能适应恶劣的条件。当然,部署到冲绳岛等亚太基地的“鱼鹰”,显然会把两栖登陆以及纵深渗透作战作为其作战训练的重点。这也使得陆战队的“鱼鹰”重新回到了它最擅长的作战场合里。

  在近十来年里,“鱼鹰”项目变成了陆战队只能捧在自己手里的热山芋。假如这一项目不成功,陆战队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对旋翼机型青黄不接的困难局面。因此哪怕试飞事故再惨重,反对的声音再强大,陆战队也只能硬着头皮搞下去。要知道“鱼鹰”这个“又长又臭”的项目招来了很多层面的反对,不止一位国防部长提出要砍掉这个项目,陆战队当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MV-22的单价原本是4100万美元,2002年实际采购价格高达1.15亿美元,在解决各种问题后,2012年终于降至9000万美元左右,很快将降低至6500美元甚至更低。应该说6500万美元的单价,对于一架全新设计的先进作战飞机来说是合理的价格。但是,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收紧军费开支,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砍掉不少军费支出的前提之下。而陆战队其它一些关键项目也需要相继铺开,例如列装更多的新型M1系列坦克,换装全新的两栖突击车,现有直升机的升级延寿,以及预计会更加昂贵的F-35战斗机项目。上面提到的项目的经费,都必然受到已经无法放弃的“鱼鹰”项目的影响。眼下两栖突击车项目已经被取消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鱼鹰”占据了太多经费,但显然受到了一定影响。

  无论如何,“鱼鹰”的技术难题事实上已获得逐一解决,实战也验证了该机具有合理的安全性,美国政府和军方唯一的顾虑就是“鱼鹰”的价格。该机的研制经费总额预计将高达560亿美元,比项目启动时上升了将近一半。这令“鱼鹰”的单价达到了1亿美元,所以每次经费紧张时,很多决策者就会把削减开支的大斧指向“鱼鹰”项目。最近美国政府公布的2012年财政预算里,已经把五年采购122架“鱼鹰”的计划改成了只买98架。当然,由于美国预算方面的各种复杂因素,最终数字可能会有一定出入。反过来,继续批量购买“鱼鹰”的决定也证明了政府和军方对“鱼鹰”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信任。

  站在当下来看,至少“鱼鹰”项目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美陆战队终于熬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一旦其它军种决定增购“鱼鹰”,情况还会进一步改善。美空军特种部队已经在使用这一飞机,而陆军本身还未有研制全新的直升机的计划。因为任何传统布局的直升机都不可能具备接近于“鱼鹰”的飞行性能,很可能在军费宽松的时候,空军会增购“鱼鹰”,而陆军可能会开始订购。海军目前正在研究下一代航空母舰舰载运输机的选型方案,根据纽约时报9月的报道,目前已经确定两个可能的方案,一个是先现有C-2运输机的改进型,另一个是V-22“鱼鹰”。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美国国内强大的军工企业利益团体,在“鱼鹰”最困难的日子里,能够在这个项目中分到研制经费、工作职位的利益团体,例如制造工厂所在州的政府和议员,均不遗余力的支持着“鱼鹰”项目,这是该项目历尽磨难却未被砍掉的根本原因。当“鱼鹰”走向成熟时,他们必然会更为努力的促成为“鱼鹰”项目投入更多的经费和资源,从而使该项目变得更为健康,或者直白的说,更为有利可图。除了游说美国国内决策层支持“鱼鹰”,波音和贝尔正在积极的联系外国客户,以色列、加拿大都表示了一定的兴趣,美军方也在协助两家公司进行推销。日本出于国内近期强烈的反对声音,暂时没有提出购买“鱼鹰”的意向,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强调两栖作战的国家,“鱼鹰”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9: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我们可以确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看到更多的V-22“鱼鹰”飞上天空,进入多个国家的军用乃至民用航空领域。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部署到东亚与东南亚美军基地,甚至进入日本军方装备序列的“鱼鹰”。“鱼鹰”这一代表了旋翼机领域最高技术水平的机型,尽管不可能成为东亚各国之间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定因素,但会在战略、战术层面上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05067__art-bell-boeing-v-22-osprey-osprey-american-konvertoplan-combining-individual-opportunities_p.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5-2-23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