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4-10-17 19:04 编辑
2013年阿富汗战场,这名陆战队员与一架硬着陆的MV-22合影。“鱼鹰”的飞行员在夜间行动中由于佩戴夜视镜失去了景深,在降落时错判高度,幸无人员伤亡
作为“鱼鹰”最大的用户,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07年部署该机之后,为“鱼鹰”进行了一系列正面宣传,指出该机的事故率要低于类似的其它美军机型。而近期为了缓和日本民间反对“鱼鹰”部署的情绪,美陆战队公布了更多的事故详情。美陆战队对飞行事故的分类方法如下:造成人员死亡或200万美元以上经济损失为“A级”;人员重伤或50~200万美元经济损失为“B级”;人员轻伤或5~50万美元经济损失为“C级”。陆战队的数据显示,在07年实战部署开始后,“鱼鹰”进行了11次实战部署,飞行时间累积几万小时,每飞行10万小时发生1.93起A级事故,这低于海军陆战队其他飞机10万小时2.45起的A级事故率。而“鱼鹰”要替换的CH-46为1.11起,重型直升机CH-53E为2.35起,垂直起降战斗机AV-8B高达6.76起。足以证明“鱼鹰”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安全纪录,甚至和F-16、F/A-18这些固定翼战斗机部署初期的数据基本相当。数据还显示,在2001年10月到今年7月之间,“鱼鹰”的“B级”、“C级”事故发生率高于陆战队9种机型的平均值,其中“B级”事故的具体数字是2.85起,“C级”事故10.46起。“鱼鹰”在这期间处于试飞或实战部署的初期,因此轻微事故的高发率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上述数据公布后,部分媒体指出,美陆战队在“鱼鹰”项目的关键阶段修改了事故分级标准,让“鱼鹰”的事故率显得好看一些。例如,2009年时美陆战队修改了“A级”、“B级”事故的区分界限,使得一些事故从“A级”变成了“B级”。尽管这些说法有一定的依据,陆战队确实存在着“美化”数字的举动,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人员伤亡。改变的其实只是经济损失和修理费用的具体金额标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美国空军CV-22“鱼鹰”实战部署事故率高于陆战队的数字。
可惜的是,对于部分媒体和公众来说,失实偏颇、乃至于耸人听闻的信息总是比好消息要更为“讨好”一些,甚至把早在十年前已经解决的技术问题说成是目前仍然存在的缺陷。于是,不少人直到今天仍然絮叨着V-22“鱼鹰”是何等的不安全,仍然把几位一度致力于反对“鱼鹰”的媒体作者发表的过时言论奉为永恒的真理。甚至在2007年,“鱼鹰”开始实战部署、项目走上正规的时候,《时代》杂志非常“巧合”的发表了一篇批评“鱼鹰”的文章,标题非常抢眼:《飞行的耻辱》。甚至连该项目的支持者,2002至2005年期间担任“鱼鹰”项目发言人的沃德·卡罗尔,也在2007年“鱼鹰”实战部署前公开表示自己非常担心。他预测2007至2010年,美军会在实战部署中损失大约六架“鱼鹰”,事实证明这一预测并不准确。
如今实战部署证明了“鱼鹰”并不是“耻辱”。了解日本群众与美国驻军关系的人不难看到,日本当地居民对“鱼鹰”的抗议主要起源于与美国驻军之间的长期积怨,这确实与“鱼鹰”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日本政府一直支持美军在日部署“鱼鹰”,这一立场早已非常明显。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今年7月表示,“鱼鹰”的部署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威慑力,符合日本自身的内在需求,并不只是因为要满足美国提出的要求。玄叶的发言明显暗示了“鱼鹰”对中国构成了威慑。9月17日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和日本防卫相森本敏会谈时,强调了“鱼鹰”部署在应对各项“挑战”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示对维持越来越强有力的美日关系非常重要。 随着近期钓鱼岛争端的激化,日美越来越确认“鱼鹰”部署一事有很大价值,几乎在钓鱼岛争端的最高峰时期顶着冲绳群众的压力,为这一部署、飞行使用最终打开了绿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