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几经修改最终定稿,并于当年 6 月 5 日重新提交帝国航空部技术办公室。项目名称同时变更为 Fi 103,Fiesler 公司成为该项目的主合同承包商。此时 Fiesler 公司的人感到帝国航空部和空军的人对他们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究其原因还是战局发生了变化:不列颠战役失利后,到了 1942 年 3 月,英国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希特勒要求德国空军尽快拿出对等的报复手段。但是德国空军原先计划研制的亨舍尔 He 177 重型轰炸机项目却一再拖延;此外德国陆军也在为自己的 A 4 火箭项目(就是后来著名的 V-2 火箭)争取支持,他们要努力让元首相信,不列颠战役里空军办不到的事情陆军能办到,办法就是用 A 4 火箭打击英国。德国空军由此决定也要研制属于自己的“复仇武器”。于是制定了代号为“Vulkan”(意为火山)的研究计划,其中就包括 Fiesler 公司提交的 P 35 方案,此时该方案拿到了正式的公司生产编号——Fi 103,军方的保密代号开始是“Kirschkern”(意为樱桃核),后来又改名为 FZG 76。到了 6 月 19 日帝国航空部负责人终于给了这个方案很高评价,并且责成 Fiesler 公司尽快制造实验样机交由位于 Karlshagen 的德国空军实验中心进行飞行试验。
到了 8 月 30 日,Fiesler 公司完成了第一架试验机机体制造;当年 12 月 10 日 Fi 103V7 飞弹(按照德国习惯,飞行器试飞型号都在正式编号之后用 V 标示)完成了第一次无动力飞行试验,当时是由 Fw 200 飞机负责空中投放的。
Fw 200 远程巡逻机 早期 V7 型号和后来生产型还是有差别的:弹体前部有一个不太常用的垂尾 1943 年 1 月 13 日,V6 型号进行了地面发射试验,注意前部垂尾已经没了,但是尾部垂尾还是穿透了弹体,延伸到弹体下方。另外飞弹的发射架是由 Rheinmetall-Borsig(莱茵钢铁)研制的,注意早期 V-1 飞弹发射架使用的是火箭助推器 从 1942 年 8 月 30 日第一枚 V-1 飞弹弹体制造完工到 1943 年 7 月底,总共试射了 84 枚 V-1 飞弹,其中空射 16 枚,其他都是地面发射。其中 28 枚发射成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飞弹发射失败(完全没有发射出去或者离开发射架后陷入横滚坠入波罗的海);飞弹的结构强度不足,用胶合板做的主翼飞行时发生过脱落的事故;制导系统与飞弹兼容性不好;发射架有问题需要重新设计;携带模拟战斗部飞行试验也没有做。当然试验中不是没有好消息:飞弹的飞行速度很快,至少有一枚飞弹的飞行速度达到了 625 公里/小时,飞行距离达到了 225 公里,飞行高度 140 米。而新的制导系统到 1943 年夏季才试验过关。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V-1 飞弹的各个部分开发由不同公司负责,各自并行研制,因此研制进度很难保持一致,一旦试验中出问题也弄不清究竟是哪个环节有问题。
1943 年 5 月 26 日,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军高层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讨论 V-1 和 V-2 是否能够满足军方的需要投入生产。讨论的结果是两种武器优势互补,都应当投入生产:V-1 飞弹容易被拦截,但是结构简单容易生产,而且部署起来比较方便;V-2 火箭则正好相反。到了当年夏末,德国军方制定计划:当年 8 月开始生产 V-1 飞弹,计划生产 5,000 枚。到 1943 年 12 月 15 日投入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