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的变迁——英国皇家空军机徽百年历代记
作者:Armstrong经常会有人指着一架英国飞机问:“那架飞机上的靶子叫做什么?为什么会涂着一个靶子?为什么机翼上的靶子和机身的不一样,没有中间的白圈圈?”,其实他们问的都是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皇家海军(RN)的圆形机徽(Roundel)。大多数人,即便那些对战机如数家珍的老鸟们都不一定知道英国圆形机徽的起源,更别谈不同时期圆形机徽的变化,还有为什么同一架飞机上会有不同式样的圆形机徽了。本文尝试着整理一下英国圆形机徽的历史,并展示百年以来皇家空军使用过的各式机徽。
起源
圆形机徽起源于欧洲的一种传统的服饰——帽章(Cockade)。在18和19世纪,欧洲各国军队普遍使用帽章来表示国籍,帽章可佩戴在士兵的制服或帽子上,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丝带结,也可以是用国旗色丝带编制的同心圆或椭圆形纹章。最终帽章演变成金属制造的帽徽,并和V形袖章、黄铜纽扣、勋章和肩章一起成为军服的标志性饰物。
红白蓝三色法兰西帽章,由三色丝带制成
拿破仑的双角帽,饰有帽章
1914年一战爆发时,各国的军用飞机普遍没有漆上国籍标识。由于无法识别敌我,地面部队习惯于向头顶上出现的任何飞机开火,于是军用飞机的国籍标识——机徽就这样诞生了。1914年8月英国皇家飞行队(1918年4月1日独立成皇家空军)开始在机翼下表面画上国旗图案以供识别,但很快发现从远处看国旗中的圣乔治十字容易和德国铁十字混淆,于是又测试了盾形国旗图案,效果仍不理想。1914年10月皇家飞行队决定效仿法国陆军航空兵(1933年独立成法国空军)采用简洁明快的圆形机徽。法国圆形机徽演变自法兰西帽章,看起来像是一个红白蓝三色同心圆靶子。大英帝国秉承拿来主义,只是把法国机徽的蓝心红圈改成红心篮圈就直接用了,非常省事。
1914年12月11日皇家飞行队下令在所有飞机的机翼下表面和机身都漆上大尺寸圆形机徽,同时在机翼下表面翼尖处和方向舵两侧漆上小尺寸英国国旗图案。同期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曾短暂使用过白心红圈机徽,1915年也改用新式圆形机徽。1915年5月英国人弃用了方向舵国旗,继续抄袭法国人的方向舵三色垂直彩条,颜色顺序也保持一致。1915年6月皇家飞行队要求机翼上表面也漆上圆形机徽。
皇家空军圆形机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帽章。右上角是18和19世纪的一个典型法国帽章,由三色丝带制成,代表了法兰西共和国国旗。左上角是19世纪法国士兵的军帽,注意醒目的圆帽章。左下角是一战时期法国军用飞机开始采用的圆形机徽。右下角是英国圆形机徽,抄袭了法国人的设计,只是颜色顺序相反而已。英国和法国作为盟友,这点是可以接受的
1915年一架正被水上飞机母舰吊放下水的肖特184海军型侦察/鱼雷机,机身侧面画有英国国旗。这架飞机隶属于皇家海军大雅茅斯海军航空站
英国在采用了法式圆形机徽后,圆形机徽和国旗图案并存了很短一段时间。1915年9月26日在法国北部的法朗潘,德国人围着这架迫降的皇家飞行队第12中队的B.E.2c留影。注意机身和机翼下表面的圆形机徽以及翼尖的小国旗图案。德国人后来修复了这架飞机并涂上了铁十字
一战时期
A型机徽(1915-1942)
为了统一圆形机徽的规格,皇家空军颁布了史上第一个机徽涂装规范——A型机徽,规定机徽中的红白蓝圆圈直径比为1:3:5,颜色为暗红、白和暗蓝,机翼机徽尺寸要尽可能大,给机翼前后缘留出几厘米的空隙就好。同时还规定方向舵彩条的宽度比为1:1:1,蓝色总是靠近机头。
很快英国人就发现A型机徽的蓝外圈会被飞机的深色和迷彩表面湮没,所以在1917年皇家空军又规定漆在深色和迷彩表面的机徽要在外圈增加宽5.08厘米的白圈以增加对比度。A型机徽比较长寿,其变形一直使用到二战时的1942年。
著名的索普维斯“骆驼”战斗机,由于是绿色涂装,所以机身和机翼上的A型机徽增加了一个白色外圈以增加对比度
SE5a战斗机的骨架,注意垂尾方向舵上的醒目彩条 但A型机徽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战争中一切从简,厂家甚至是涂装工人随意决定着红白蓝的直径比和颜色,意思差不多就行。更别提那些经过外场维修的飞机上被随便涂抹的机徽了,要么尺寸不对,要么颜色不对,要么有奇怪的轮廓线。
机身侧面变形机徽(1918-1939)
一战后期皇家空军开始在部分飞机的机身两侧使用一种A型机徽的变形,这种机徽的直径比改为1:2:3,加大了红心的尺寸以提高可视度。变形机徽一直使用到1939年,值得一提的是皇家空军现在采用的D型机徽就是以变形机徽为蓝本的,保持了相同的直径比。战争后期方向舵彩条的变化更大,皇家空军把彩条的顺序反了一下以示与法国飞机的区别,红色总是靠近机头。
变形机徽的直径比为1:2:3,加大了红心的尺寸
1918年第3中队的RE.8,注意机身侧面的变形机徽,以及红色在前的垂尾彩条
30年代的皇家空军格罗斯特“斗士”三机编队,注意机翼上表面的A型机徽和机身侧面的变形机徽
夜间机徽(1918-1938)
1918年一战的最后一年,皇家空军奥福德内斯研究所搞出了一种专用于夜间轰炸机的奥福德内斯夜间低视(NIVO)涂装,全身涂满亚光灰绿色油漆的轰炸机在月夜的海面上飞行时能很好地融入环境中。但是A型机徽破坏了NIVO涂装的伪装效果,机徽中的白圈在月夜中非常显眼。怎么办呢?奥福德内斯研究所于是设计了一种被称为夜间机徽的新规范,去掉了显眼的白圈,只留下直径比为2:5的低调红心篮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夜间机徽最终成为NIVO涂装的标准机徽,被应用在皇家空军的维克斯“弗吉尼亚”、汉得利•佩吉“海德拉巴”、汉得利•佩吉“欣奈迪”、汉得利•佩吉“黑福德”和费尔雷“亨登”夜间重型轰炸机上。1938年夏夜间机徽有了正式名称——B型机徽,1939年NIVO涂装被正式取消。
夜间机徽,红蓝圆圈直径比为2:5
一架在降落事故中被毁的维克斯“弗吉尼亚”轰炸机,可以清楚地看到机翼下表面的大尺寸夜间机徽,去掉了白圈后的机徽在灰绿色NIVO涂装上的确很不显眼。另外NIVO涂装还取消了方向舵彩条
月夜中的汉得利•佩吉“黑福德”轰炸机编队,涂有标准的NIVO涂装。护航战斗机是1932年才出现的威斯特兰-希尔“翼龙”Mk.V,这是一张假想的航空画.所以“翼龙”上同时出现夜间机徽、二战时代的泥色/绿色迷彩和C型垂尾彩条(见下文)也就不稀奇了。另外“黑福德”轰炸机机翼上的夜间机徽尺寸也偏小。
两次大战期间
一战结束后英国迎来了两次大战之间短暂和平年代,A型机徽由于色彩暗淡而渐渐变得不合时宜。为了增加机徽的可视度,1929年末皇家空军调高了机徽的色彩明亮度,把暗红和暗蓝改成了更加明快的识别红和识别蓝。此时的军机也爱用和平年代的银色涂装,这种活跃的涂装一直使用到30年代末。
一战时期的A型机徽色调较暗淡
调高了机徽的色彩明亮度的A型机徽
两次大战期间涂装的霍克“狂怒”双翼战斗机
30年代的航空技术一日千里,欧洲列强都开始装备先进的单翼战斗机。人们发现飞机的速度大幅增加后,方向舵彩条和副翼上机徽的油漆居然会影响飞机的高速配平,甚至导致高速时控制面的抖振。于是皇家空军取消了方向舵彩条,并限制了机翼机徽的尺寸,不得涂到副翼上。
霍克“飓风”原型机,全机涂成银色。没有方向舵彩条,机翼机徽也没有涂到副翼上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30年代末战争阴云重新密布在欧陆上空,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皇家空军也在加紧备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废除战机上的明快色彩,和平年代的银色涂装可不行。1935年起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开始采用一种泥色/绿色上表面迷彩,到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危机时,大多数战斗机已经涂上了这种被称为“白天迷彩”的标准涂装。很快英国人就发现标准的A型机徽的蓝色外圈在迷彩表面会非常不显眼,从远处看去圆形机徽就只剩下了红心白圈,直接影响了空对空敌我识别。怎么办呢?
1935年的格罗斯特“斗士”双翼战斗机,可以看到机身侧面A型机徽的篮圈已经湮没在迷彩表面
A.1型机徽(1937-1942)
皇家空军给出的答案是在三个圈圈外面再增加一个黄圈,这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期在机徽上增加的白圈,其目的都是把圆形机徽的整体轮廓从暗色表面上“拯救”出来。1936年皇家空军规定所有迷彩涂装的飞机要在机身和机翼上表面漆上这种A.1型机徽,机徽四个圈从内到外的直径比为1:3:5:7。
1936年英格兰上空的“飓风”I,机身和机翼上的A.1型机徽煞是醒目
A.1型机徽,直径比1:3:5:7
B型机徽(1938~1947)
但物极必反,A.1型机徽上的黄圈和白圈都是极为醒目的强对比色,敌人隔老远就能看见A.1机徽,对作战不利。1938年皇家空军重新启用夜间机徽,只不过此时改称为B型机徽,并将其作为迷彩涂装飞机的标准机徽。B型机徽由于去掉了黄白两色,只留下蓝红两色,所以具有很好的低视效果。同时皇家空军还下令取消机翼上表面的机徽,最大限度地降低飞机的醒目度,成为战机涂装最低调的时期。
衍生自一战时期夜间机徽的B型机徽
1939年的霍克“狂怒”I战斗机编队,机翼上表面光秃秃没有任何标志
同一批霍克“狂怒”I,机身侧面和机翼下表面涂有B型机徽。为了便于高炮部队进行敌我识别,机身下表面一半漆成白色,一半漆成黑色
工人正在“喷火”机翼下表面喷涂B型机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