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16:10

  但苏霍伊连续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是发动机,苏-2采用图曼斯基的M-87 14缸星形发动机,这个系列的发动机一直不稳定,所以苏霍伊才会想到给苏-2更换什维佐夫的Ash-82发动机。Ash-82系列是很成功的14缸发动机,所以到了苏-6苏霍伊打算继续用什维佐夫的星形发动机Ash-71。Ash-71是功率更大的18缸发动机,也是当时苏联功率最大的发动机,因为功率大所以一堆新设计的飞机采用它,这点对于苏霍伊尤其重要。苏-2/4输给伊尔-2就是因为装甲薄弱,加装甲后飞机自然就重了,如果要保持性能自然需要更大功率的发动机。
  不幸的是Ash-71的发展一直不顺利,因为问题太多,一直没能量产。所以用了这一款发动机的苏-6注定不会有什么好前途,苏霍伊最后没办法又换装米库林的液冷发动机。可这个系列的发动机是人家伊尔-2/10的专用发动机,伊留申的飞机早就为这类发动机优化过了,半路出家的苏-6自然没法比,换了发动机以后苏-6的性能直线下降,这下彻底比不过伊尔-10了。


换装米库林液冷发动机的苏-6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16:56

悲剧的波利卡波夫
  波利卡波夫是苏联30年代最重要的战斗机设计师,设计的采用星形发动机I-15/153/16是苏联3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在西班牙内战和抗日战争前期被广泛使用,但到了30年代末已经明显落后了。对于新一代战斗机,波利卡波夫仍坚持使用星形发动机作为发动机,结果跟苏霍伊一样被发动机坑了。
  波利卡波夫先设计了用图曼斯基的M-88的I-180战斗机,这是M-87的改进型,仍然很烂,结果在试飞中不幸因为发动机故障摔死了斯大林最看重的功勋试飞员契卡罗夫。契卡罗夫死后,苏联最新款的巡洋舰被斯大林以契卡罗夫的名字命名,可见斯大林对他的重视程度。从此波利卡波夫因为这事就失宠了。


I-180战斗机开起来就是I-16的拉皮版

功勋试飞员契卡罗夫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18:42

  波利卡波夫这时开始考虑采用米库林的液冷发动机,原型机代号为I-200。但很快他就被斯大林派去德国考察航空工业,没想到这次考察其实是调虎离山,从德国回来后波利卡波夫发现他的设计局变成了米格设计局,I-200变成了前面提到的米格-3的原型机,据说米高扬的高官哥哥在这场变故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俺估计可以拍个俄版甄嬛传了。


I-200变成了米格-3的原型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19:59

  波利卡波夫仍不气馁,另起炉灶,又在I-180的基础上设计了I-185,采用了图曼斯基M-90 18缸星形发动机。这个发动机更不靠谱,干脆就没了下文。于是只好再换发动机,苏联的18缸星形发动机还有什么呢?于是又跳到Ash-71的大坑里去,结果又悲剧了……


I-185战斗机,从波利卡波夫的曲折经历看,没有好发动机还是先别急于设计飞机吧  波利卡波夫还不甘心,再次回到液冷发动机,先后用了米库林AM-37发动机和克里莫夫M-107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是战时发展出来的后续增强型号,功率比老型号大不少,但就一个问题,它们都以不稳定著称,不用说,这下又没戏了。
  比苏霍伊更悲剧的是,二战还没结束波利卡波夫就因病去世了……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0:37

被发动机坑的设计师名单还很长
  米亚西舍夫,他出狱后开始设计远程轰炸机DVB-102,需要两台大功率发动机,于是很自然的掉到Ash-71的大坑里。但后来斯大林认为远程轰炸机的关键是加紧山寨B-29,B-29来自轰炸日本受伤后飞到海参崴的机组,因为当时苏日仍未交战,苏联自然就把天上掉下来的大礼给扣下了。山寨B-29的任务被交给苏联航空设计师的元老级人物图波列夫,于是DVB-102项目彻底完蛋,米亚西舍夫的设计局被解散了。


远程轰炸机DVB-102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1:11

  B-29用四台美国怀特18缸星形发动机,所以苏联仍然需要18缸星形发动机。因此什维佐夫继续改进Ash-71,直到战后的1947年,Ash-71的改进型Ash-73才实现量产,装在B-29的山寨版图波列夫图-4身上。Ash-73并不是怀特18缸发动机的山寨版,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宗,因为什维佐夫起家是靠山寨怀特9缸发动机,所以这两款发动机还是很像的。图波列夫出狱后虽然设计了二战中苏联另外一款成功的轻型轰炸机图-2,但仍然受到监视,直到图-4的成功才重新取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图-4轰炸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1:35

  Ash-73即使量产了,问题还是不少,这回轮到伊留申被坑了。他在战后设计了一种民用大型客机伊尔-18,装4台Ash-73,结果因为Ash-73寿命极短,导致该飞机如果进入民用市场毫无经济性,只好让项目下马。直到10年后苏联才有了大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伊留申再次设计了一款大型四发民用客机,虽然是全新的设计但编号仍叫伊尔-18。伊尔-18在60年代是苏联的干线客机,中国在购入三叉戟之前,伊尔-18是领导人的公务专机。


老伊尔-18

我国的伊尔-18专机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2:01

  总结一下,苏联二战中唯一还算出彩的自主发动机是米库林的AM-3X系列和什维佐夫的Ash-82,这两个系列的身上分别有德国和美国血统。另外就是直接山寨法国货的克里莫夫M-10X系列,也算很成功。但无论是液冷发动机还是星形发动机,每一系列的后续发展都遇到不少问题。苏联技术水平比较低,却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导致液冷和星形发动机的发展都不太顺利。苏联没能做到在战争中量产18缸星形发动机,没有超过1400kW的发动机,在这点上甚至都不如工业水平远低于苏联的日本。
  看看代表二战时最大功率发动机的18缸星形发动机各国发展情况,英美日意都在二战结束前量产了。英美自然不用说,意大利战前就量产了但功率很小,日本中岛(今富士重工斯巴鲁)的誉系列在战争末期是主力战斗机发动机,但经常出毛病,三菱号称自己的18缸星形发动机比中岛的稳定得多,但天亡日本,三菱在名古屋的新发动机工厂在投产前被地震给毁了,就没有然后了。法国人的研发过程遇到很多问题,没量产法国就投降了,不过就算法国没投降前景也不妙。在苏联,美国血统的什维佐夫系列远比法国血统的图曼斯基系列成功,说明法国的星形发动机完败给美国人。至于德国为什么没能量产18缸星形发动机,因为宝马的18缸星形发动机还在研制中就直接被喷气发动机给淘汰了。
  二战结束后,苏联因为没能开发出稳定的新一代液冷发动机,所以最终雅克战斗机也被淘汰了。采用Ash-82的拉系列战斗机成了战后的主力战斗机,不过拉系战斗机的并没有换装新型的发动机,改进仅集中在优化气动外形,因为喷气时代已经开始了……


二战结束后,拉-11笑到最后,但很快就被喷气式战斗机取代了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2:39

喷气时代新的竞争
  刚进入喷气时代的时候苏联的发动机还是很弱,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设计师留里卡自主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留里卡从二战前就开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研究喷气发动机技术,但战后初期他的发动机远称不上成熟。另一个就是仿制的德国喷气发动机,这个也问题多多。原因在于这两种发动机都是采用轴流式压气机,这是50年代以后的主流设计,而在战后初期的苏联,工业水平还不够支撑这种设计。
  雅科夫列夫向斯大林建议,从英国买罗-罗的主力发动机尼恩(Nene),这种发动机采用比较简单的离心式压气机(现在只有小型喷气发动机还在用这种技术),比较符合苏联的工业水平,而且推力也比苏联当时的发动机大一个档次。斯大林反问到:英国人得有多傻才会把这种机密卖给我们?可当时的英国工党政府竟然很大度的就把尼恩卖给了苏联,一个原因是工党觉得自己是工人政党,所以一厢情愿的亲苏,另一个原因是罗-罗已经开发出比尼恩更先进的轴流式发动机,所以英国人觉得无所谓。但对尼恩的研究一下子就让苏联喷气发动机水平产生一个飞跃,尼恩很快就被克里莫夫仿造,型号为VK-1。这以后,随着苏联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苏联很快就过渡到先进的轴流式发动机。


克里莫夫VK-1结构图

万磁王 发表于 2014-6-24 16:24:11

  战后初期战斗机的竞争还是雅科夫列夫,拉沃契金和米高扬这三位。留里卡自主研制的喷气发动机一直不稳定,所以用他的发动机的飞机都悲剧了。在采用仿制的德国发动机阶段,米格和雅克胜出,但很快英国尼恩发动机到来,三家又再次竞争,这次是米格和拉沃契金胜出。拉沃契金的拉-15性能略胜米格的米格-15,二者都用一台VK-1发动机,但生产起来拉-15却更复杂,结果米格-15笑到了最后,成了朝鲜战争中的主力战斗机。拉沃契金设计局从此转型去搞导弹跟航天去了,米格时代开始了……



拉沃契金的拉-15性能略胜米格的米格-15,二者都用一台VK-1发动机,但生产起来拉-15却更复杂,结果米格-15笑到了最后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聊聊苏联的飞机设计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