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33|回复: 4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评运-20 首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3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TopGun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有两个字对中华民族航空工业的腾飞至关重要:川陕。
  在不久前的川中蜀地,八一军徽曾在 J-20 威龙的垂尾上耀眼夺目:
J-20.jpg
  而现在,在大秦上郡之地的陕西西安阎良,五星红旗又随着运-20 的首飞而在空中飘扬。下图就是运-20 首飞的照片,垂尾上的五星红旗清晰可见:
y20.jpg
  运-20 是中国战略空运的基石,也是中国战略空运时代的开始。中国可以凭借运-20 将力量迅速投射到遥远的、甚至连地面车辆都难以到达的地方。所以这面国旗既代表了祖国对运-20 的希望,也代表了中国航空人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下面,我从气动和结构上对运-20 的机体设计提一些个人看法。
机翼与机身的结合
1、两种不同的翼身结合
  运-20 的机翼高高地安置在机身上部。机翼的中央翼基本上是从外面安装在桶形机身的上方,如下图所示:
y20-2.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20 机身背部有高高鼓起的整流罩。这个整流罩正好包住机翼的中央翼和中央翼与桶形机身的安装点。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3: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运-20 不同的是,美国 C-17 的机翼却是中央翼从桶形机身内部一穿而过,从而避免了运-20 那种高高的整流罩。下图是 C-17 正面照:
c17-2.jpg
  下图是 C-17 的中央翼从机身内部一穿而过的示意图:
c17wingbox.jpg
  运-20 这种中央翼基本外置的设计,虽然设计难度小,但是相对巨大的中央翼整流罩产生的阻力比较大、整流罩本身因为尺寸大所以重量也比较大。
  C-17 中央翼基本从机身内穿过的设计,机身结构设计的难度大一些,却换取了两个主要好处:
  A、机翼和机身的整流要求小。不但阻力小,而且为整流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小;
  B、上述小的整流阻力可以使机身的直径更大从而扩展货舱容积。因为机身加粗会增加阻力,而 C-17 凭借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所节省的阻力,正可以用来加粗机身直径使 C-17 拥有更大的货舱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从外观比例上看,C-17 比运-20 要“肥”一些。
  当然,中央翼基本从机身内穿过的设计导致 C-17 在货舱中部靠前的顶棚上有一个突出来的中央翼,如下图所示:
c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3: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正如前面 2 中所说,这个从天花板中突出的中央翼换取了更宽的货舱。所以是值得的。作为对比,下图是伊尔-76。伊尔-76 与运-20 一样,是中央翼基本外置设计,所以其货舱顶棚因中央翼而突出的部分非常小,与 C-17 不可同日而语:
il76.jpg
2、技术的复杂性使类似运-20 的翼身结合方式仍在广泛应用
  虽然 C-17 使用的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有阻力低、可以增大机身直径的优点,但运-20 的中央翼基本外安装也有设计简单、结构简单的优点。所以现代的很多运输机仍然使用类似运-20 的翼身结合方式。比如欧洲的 A400M、乌克兰的 An-70,均是如此。下图是空中客车的 A400M 正面图,可以看到类似运-20 的翼身结合方式:
a400m.jpg
  下图是 A400M 翼身结合处机身部分的开口和整流罩的基本结构。这个开口比 C-17 那种中央翼基本穿过机身的开口要小、要简单:
a400m-2.jpg
  所以,作为中国的第一种大型运输机,运-20 采用这种相对简单的翼身结合方式,是非常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3: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起落架
  运输机的起落架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运输机的场地适应能力,从而直接关系到战斗力。
  为了在未经铺设的跑道和低等级跑道起降,运输机起落架的轮胎压力要低一些、轮胎要大一些、轮胎数量要多一些。
  为了在诸如大雪覆盖的跑道上起降,运输机起落架轮胎的车辙印记最好不要重叠,以免后面的轮胎陷入前面轮胎碾压过的车辙中。
  在这方面,伊尔-76 做得非常好。伊尔-76 的主起落架每侧有八个轮胎,而且这八个轮胎形成多达四个车辙印记。这使得伊尔-76 可以在条件恶劣的场地起降。下图是伊尔-76 放下起落架的照片:
il76-2.jpg
  但是伊尔-76 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起落架重量和巨大的起落架舱。伊尔-76 的起落架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需要四个巨大的整流罩。相比之下,绝大多是运输机仅仅需要两个。巨大的整流罩也增加了飞行阻力。下图中伊尔-76 机腹下面和侧面,可以见到两对共四个大鼓包,就是起落架舱的整流罩:
il76-3.jpg
  C-17 很好地平衡了这个矛盾。一方面,C-17 每侧的主起落架有六个轮胎产生三个车辙印记;另一方面,C-17 只需要一对共两个并不很大的起落架舱整流罩。请见下图:
c17carriage.jpg
  运-20 的起落架在场地适应能力上,明显不如伊尔-76,应该也不如 C-17。因为运-20 主起落架的轮胎数量不如伊尔-76,轮胎的车辙印记数量也少于伊尔-76 和 C-17。虽然这仅仅是简单的清点数量,还没有比较轮胎的压力、尺寸,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下图可见运-20 的起落架布置:
y20carriage.jpg
  不过运-20 的起落架舱的整流罩明显比伊尔-76 小,从而减小了阻力。运-20 的起落架也应该比伊尔-76 的轻。这些都为运-20 虽然使用与伊尔-76 同样的发动机,但采用更大直径的机身提供了条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3: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尾舱门
  现代运输机的尾舱门主要有两大类:以 C-17 为代表的两片式,苏俄的伊尔、安东诺夫广泛使用的多片式。
  C-17 的尾舱门只有两片:上面一片向上开启、下面一片向下开启。下图中 C-17 正打开尾舱门进行空投:
c17cargo.jpg
  这种简单的尾舱门不但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而且重量轻。但是这种舱门很容易形成一个宽而瘪的后机身,从而使阻力加大。C-17 通过精心的气动修行和安装扰流片克服了阻力大的难点。下图是 C-17 肥扁的尾部和尾部的扰流片:
c17tail.jpg
  运-20 与伊尔和安东诺夫一样,使用了多片的尾舱门。这种尾舱门在关闭时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低阻力的气动外形,但是因为需要开关多个舱门,所以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下图是伊尔-76 尾舱门打开时的样子:
il76-4.jpg
  图中,伊尔-76 的上面一片舱门向上开启;两侧的两个舱门向侧面开启;下面还有一个舱门向下开启成为跳板。运-20 应该也是这种尾舱门。
y20-3.jpg
本章小结:
  1、运-20 是中国构建战略性的力量投射手段的开始。运-20 的开发单位前途无量;
  2、运-20 气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主要采用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与 C-17 相比仍有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5-3 15: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