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08年的这次交锋中,印度的飞行员败在哪里呢?弗洛夫上校在视频中也讲得很清楚。在纯机炮的1对1模拟空战中,没有合理利用能量,过分依赖大迎角的过失速机动和矢量控制。在初次交会的盘旋中消耗了能量之后,当美军飞行员开始垂直面机动时,仍然强行用机首指向美机,结果被对方利用介于 Boom & Zoom 和 Hi Yo-Yo 之间的垂直面机动击败。这里要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在现代空战中,执行空优任务的战斗机,空空导弹带弹量都很大,发生纯机炮空战的机会极低。以本文分析的鹰和侧卫这两个系列来看,F-15系列是六长两短;苏-27和苏-30带翼尖干扰舱的话也是六长两短;苏-35带翼尖干扰舱是至少八长两短。在仍然有中距导弹、特别是主动中距弹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智的飞行员都不会主动进入视距内空战。即使进入了视距内,能够迎头发射、大离轴角发射的现代红外格斗弹仍然是比机炮更好的选择。敌我双方的飞机都同时耗尽所有空空导弹、而双方都不愿意脱离的情况不能说完全没有发生的可能,但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极低概率事件。
图五,生产厂商宣传资料中的苏-35空优挂载(注意如果采用中线复合挂架,能让此机带翼尖干扰舱后仍能带十长两短,共12枚空空弹。当然,苏-35的中线复合挂架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实物。) 第二,即使进入了纯机炮空战中,像侧卫这样水平机动性能以及中低空性能更佳、但较重的飞机,在高空对上如鹰那样垂直机动性能更好的飞机,还是有很多选择。纯炮战中,如何应对 Hi Yo Yo 和 BnZ 的教程已经很多,本文就不累述。更何况,即使在高空的垂直面机动上,侧卫对鹰的劣势也不大。只要不浪费能量,不做无谓的大迎角和大过载机动,不见得会输。
在鹰文中,除了对2008年红旗演习研讨会上总结的描述不尽不实之外,其引用的前苏联时期的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的资料也有问题。那是俄国人在没有F-15详细资料的情况下,用公开的创记录的条纹鹰的数据做的推算,对F-15的爬升能力有相当程度的高估。以1G过载、在3000米到7000米空域、速度为0.95马赫的数值为例。俄国研究人员当时认为F-15在3000米能有每秒212米的爬升率,到了7000米,仍有每秒168米。
而根据F-15的飞行手册,在维持马赫0.95的速度时,总重为三万磅的F-15(也就是说只有2000磅的机内燃油),从3000米爬升到7000米,需要28.2秒,平均爬升率为每秒141.8米;而总重为三万五千磅时(无外挂及大约50%机内燃油),需要34.8秒,平均爬升率为每秒114.9米。远远低于俄国人当初的推算值。这里还要说一句的是F100-PW-220相对于-100,改善的只是可靠性、寿命和可维护性,最大加力推力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所以下面用的是-100的爬升数据。
图六,F-15飞行手册封面 图七,TsAGI的资料,红线为笔者所加。纵轴上的两条红线为俄国人推算的在3000米及7000米以0.95马赫爬升的F-15的爬升率;曲线上的红色斜线为0.95马赫在不同高度的时速 图八,F-15飞行手册中使用最大加力推力时的爬升时间及阻力系数数据,红蓝线为笔者所加。粗蓝线是只带2000磅机内燃油在海平面以350节的空速加速到0.95马赫、爬升到三万英尺(9144米)需要的时间,这个数字是58秒。两条红线分别为只带2000磅机内燃油以及无外挂、50%机内燃油时从3000米爬升到7000米所需时间 很显然,无论是理论数据还是贴近实战的模拟对抗结果,鹰文使用的论据都很成问题。最后要说的,就是那张日本空中自卫队F-15J对中国海航苏-30MKK进行概略瞄准的HUD图。先请各位读者先看看另一张HUD图。
图九,对抗格斗演习中被F/A-18瞄准的F-22猛禽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能凭上面的HUD图作出一个“F/A-18的格斗能力比F-22强”的结论。同样道理,F-15J对苏-30MK2一事上,单凭一张HUD图和双方到目前为止都不甚详尽的叙述,并不能判断当时的具体情况。事实上,如果日方飞行员真的如他自己所言,在双方迎头交会后马上开始垂直面机动,则在这张HUD图之前,苏-30MK2已经有了从F-15J后半球用红外格斗弹攻击的机会。当然,在没有更多资料之前,也只能猜测而无法断定当时交锋的过程。
如本文开篇所述,侧卫和鹰两个系列其实是在伯仲之间。用两个系列中侧重空优的型号比较机动性,很多时候侧卫会稍微占优。即使加上雷达这个因素,侧卫也不见得吃亏。因为,到目前为止,装了AN/APG-63(V)2有源相控阵雷达的F-15C也只有18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现役的鹰系列,在雷达性能这方面对苏-30和苏-35并没有优势。
最后要说的是:妄自菲薄跟盲目自大一样,都不是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