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枭龙到歼7FS的执着:甲方爸爸靠不住,别人也靠不住,只有自己靠得住
从60年代到80年代,132和611的发展充满波折,他们总结的最大经验教训就是:甲方爸爸靠不住,爸爸的爱会在某一天说没有就没有;夫妻单位也靠不住,真折腾起来,不互相惦记掏干净对方的私房家底就不错了。唯一靠得住的就是自己,只有自己能力过硬,能随时拿出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者随时能提供具备可信服的解决方案;才能让自己的发展不受制于人,不怕夫妻翻脸,不怕各路甲方爸爸始乱终弃。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歼10
1982-1984年间,132和611迎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就是国内三代机的方案竞争。仅以80年代初的实际成绩而论,611/132组合并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显著优势;但是在制度活力和设计观念的前瞻性、以及对新技术和高风险的接受程度上,611/132的表现要远远比601/112显眼。在当时做未来预期的话,两家的下限其实都很低,都是一团糟;但考虑到上限,611/132的潜力远远超过对手,值得重注赌上一把。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中国一度打算引进幻影2000
基于这一点,中央决定在西南建设一个“中国的达索”,把歼10交给了611/132;目的不仅是要做出一个新的机型系列,通过大量引入西方化的技术手段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战机设计、制造体系的全面转型和进化升级。这其中,打破设计与制造的隔阂,提升研制工作的总体效率就极为重要,也促成了132与611的第二次合并:
两家在1984年正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更名“成都飞机发展中心”。1989年,132与611的合并进一步深化;原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取消,两家合并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当然这种合并不可能做到毫无保留,132和611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的实体。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和歼7III不同,歼10项目已经完全超出了132厂自身的设计能力范畴,因此研制工作必然是以611作为主导单位;从第二轮合并开始,132和611之间的主从关系就完全翻转了。但132对发展自身独立设计能力的坚持却完全没有放松过,这一点在枭龙及90年代之后的歼7改进上表现的极为明显。
在参观歼7M以后,巴基斯坦对132描述的歼7现代化改进方案产生了足够的兴趣,这促成了枭龙前身、也就是80年代的佩刀II项目。项目前期,巴方一直想在具体设计中甩开中国,即132只提供歼7资料作为基础,设计工作交给美国格鲁门公司。评胸而论,当时格鲁门参与项目的带头大佬是F14总设计师,132厂则没有任何独立型号的成绩,得不到信任和尊重是必然的结果。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图:歼7M、歼7CP/佩刀II、超7三者的区别
但这是132绝不能接受的,132一定要取得新飞机的研制主导权,或者至少要参与主要设计,锻炼出自己的独立设计能力。以屠基达为首的132设计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才在与格鲁门的交涉中赢得了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得到基本平等的工作份额。
后来美方的一位高级工作人员,因为轻视132的意见导致严重失误,直接被勒令提前退休,也足以体现格鲁门的合作诚意和态度了。当时和平珍珠计划也同样是中方单位和格鲁门合作,但格鲁门对另一方的人员就完全没有同样的尊重可言。
即使是1987年巴方把佩刀II项目当成买F16的压价筹码卖了,抽身脱离;132依旧选择继续推进佩刀II项目,格鲁门也依旧愿意和132合作。1989年局势突变,格鲁门被迫退出,佩刀II项目从中美巴三方合作,变成中美双方合作的超-7项目,最终只剩中国一方独力支撑。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132的敬业态度,获得了F14总师的认可与尊重
失去了所有的意向客户和合作者后,132依旧没有放弃超-7;在欧洲多国、俄罗斯不断奔走,寻求发动机来源和设计合作方;最终在1993年,谈妥引进俄罗斯RD93发动机和米格设计局的技术咨询。在90年代后的再次合作中,很多巴基斯坦人都无法理解132的这种执着,其实就是没有看穿一点:佩刀II这个项目,是至少从1975年就被提上台面的思路,最核心的需求是132为形成自己的独立设计力量而做的,132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所以才那么卖命的。
随着1989年苏联撤出阿富汗,巴基斯坦对美国的重要性陡然降低,美国拒绝继续提供F16。这导致巴方对新战机的性能需求不断上升,到最后已经必须完全抛弃歼7平台的所有基础,重新开始按三代机进行设计。这种局面再度完全超出132的能力范围:比如数字电传飞控、涡流增升气动设计、损伤容限的先进结构设计、复杂构架的综合化航电系统开发等等。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FC-1设计权转移到611
因此在后来,成飞(此时已是611主导)决定转移超7项目的设计权,全部资料和关键技术人员全部从132转交给611。这种做法的动机可能存在大量不同的考虑因素,比如屠基达明确提出是要故意削弱132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是从最终结果上看,这次移交是合理且有足够必要性的;如果仍按132在90年代初期的规划走,今天的枭龙实际性能水平要低得多,应该只能介于山鹰教练机和枭龙01样机之间。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歼7FS,下颌进气
命运的安排经常充满戏剧性,20年前132试图吞并611的人员和资料,20年后611反过来把132的项目、人员、资料给吞并了。这次变故对于132设计力量打击非常沉重,但并没有让132就此放弃自主设计之路;后来的歼7改双三角翼、歼7FS、乃至于未成型的歼7MF方案等,依旧出自132之手;现在,132还发展出了自己独立设计的无人机系统。
没有枭龙,歼20难以成功:132与611为它搞到你死我活
三翼面歼7MF
另外要指出的是,611拿走FC-1项目与歼10有很大关系。70年代由于没有第二项目,歼9下马几乎使611面临灭顶之灾;而80-90年代的歼10技术跨度极大、研制风险居高不下,一度内外都对该项目异常悲观。这种情况下,FC-1就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备胎项目:拥有相对确定的客户,研发歼10的大量核心技术(比如电传飞控)可以简化以后应用给它;就算歼10不幸夭折,611只要仍有三代机项目在手,未来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