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升级
在历经30多年的岁月里,E-2C的机身没有多大改变。这是因为重新设计和修改机身将耗资巨大,而且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研究论证和批准,因此“鹰眼”的外观基本还是当年服役时的老样子,而“鹰眼”的内部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由前文我们知道,E-2C Group 0基本型装备的是APS-125型雷达(1976年换装)、ALR-73被动探测系统以及TRAC-A雷达天线罩,动力装置为艾利森T56-A-425型发动机。1989年,美国海军开始着手将“鹰眼”升级为Group I型,这种改进型将换装T56-A-427型发动机以及新型的APS-139型雷达。不过,Group I型“鹰眼”只改装完成了19架,而且只在西海岸的飞行中队里进行过为期5年的测试。1993年,E-2C Group II型“鹰眼”开始投入测试,该型号的E-2C吸引了包括埃及、中国台湾、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广泛关注,由于该机造价适中而且性能优越,许多国家因此表达了购买意向。不过美国海军仍然不够满意,对于“鹰眼”的升级改进工作仍未停止。接着,“鹰眼”-2000问世了,1999年随即进入海上舰队测试阶段。“鹰眼”2000型预警机装备了APS-145型雷达和ALR-73被动探测系统。APS-145型雷达对飞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550公里以上,对飞行高度为160到280米间、雷达反射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也达270公里。同时还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自动化程度。该机于2001年完成试飞工作并开始投入生产,目前该机已陆续装备美国、日本、新加坡、埃及以及我国台湾地区(E-2T型)。其主要改进方面包括:经升级改进的导航系统(NU)、飞行控制系统;新型的任务计算机(MCU)、CIC显示系统、冷却系统(VC)、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协同作战系统(CEC)。其中协同作战系统是一种允许多作战平台共享探测跟踪目标数据的系统,可将来自相关的传感器的高质量跟踪数据进行融合,其数据指标非常精确而且足以供攻击平台的火控系统使用。该系统不但可以作为水面舰队对远距离目标的探测、跟踪和锁定,而且可以作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有效应对弹道导弹的威胁。仅在1999年里,针对CEC系统的测试飞行就达51次,次年还陆续展开了针对该系统在陆基和海基平台上的性能评估,VAW-117中队承担了其中主要试验任务。不过,由于不同的新系统出现了软件集成问题,该改进项目进展缓慢。
“鹰眼”-2000在外观上最大的改动就是换装了8叶螺旋桨 为了确保“鹰眼”能在21世纪继续服役,美国海军继续对“鹰眼”2000的雷达、计算机、敌我识别系统、L4/11/16数据链和卫星通信系统进行改进(“先进鹰眼”计划),力求提高其目标探测、处理和识别、通信和导航能力。同时,为了更有效应对低空目标和地面固定目标,美军还为“鹰眼”改进了精确监视与目标跟踪系统(PS&T),甚至将其预警雷达天线阵列改在机身侧面,一旦这种改进成功实现,“鹰眼”预警机将极大的增强部署的灵活性,不仅能够在地面杂波干扰较强的低空及陆地空域发现和跟踪空中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进行分类(特别是类似导弹的小型目标),也能够用于近岸监视以及远程超视距空中目标的监视乃至导弹防御。2003年7月,美国海军制订了耗资175亿美元采购73架E-2D“先进鹰眼”以逐渐取代“鹰眼”2000和E-2C型的计划,首架该型机于2007年8月成功进行了试飞。E-2D“先进鹰眼”将采用经改进的雷达系统,抗干扰性更强,使该机能更有效探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此外还能在濒海战斗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海军计划到2010年制造和交付4架飞机进行作战测试并在2011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希望通过这种对“鹰眼”的持续改进能确保这种高性能的AEW平台持续服役至2020年。
E-2D“先进鹰眼”已经批量服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