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失利让印度空军将领们很快学到了以色列人花大代价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得到的教训。当时埃及和叙利亚人用萨姆防空导弹与高炮构建起来的防空体系在短短几十天的战斗中就击落了一百多架以色列飞机,占到当时参战以机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巴基斯坦空军没有参战,但用肩扛式防空导弹构建起来的防空网仍旧能对印军飞机构成威胁。
于是印度空军开始改变战术:不再出动武装直升机执行任务;命令固定翼飞机在执行任务时必须保持足够飞行高度,避免遭到对方肩扛式防空导弹攻击。这些命令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再无任何印军飞机损失。
为防止巴基斯坦空军骚扰,印度空军还出动米格-29战斗机群开始执行空中战斗巡逻任务。而巴基斯坦空军的F-16A战斗机群也刻意避免与印军接触,仅仅在双方控制线后10-20英里距离上进行空中巡逻。
卡吉尔冲突中执行空中战斗巡逻任务的米格-29
到此时印度空军已经出动了60架装备精良的战机执行空中打击任务。各个中队在出勤间隙开始有意识的训练夜间攻击,努力提高飞行员在月夜条件下进行攻击的适应能力。利用夜间在高海拔地区上空执行这样的战斗任务,对于印度空军而言还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由于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7战斗机仅具备简单的无控炸弹投掷能力,第一阶段的空中打击行动取得的效果很有限。于是到5月30日,行动开始第四天,印度空军总参谋长决定派遣有投掷激光制导炸弹能力的“幻影2000”H型战斗机参战。到6月12日,“幻影”机群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参战了。
印度空军幻影2000H在雪峰之间进行投弹训练
6月17日,打击行动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一波“幻影”攻击机群借助机载计算机辅助武器瞄准系统,使用高攻角俯冲投弹技术向巴军一处主要后勤营地投掷了1000磅无控炸弹并彻底摧毁这个营地。
6月24日,打击行动迎来了第二个里程碑:一组“幻影2000”H攻击机编队向巴军阵地投掷了激光制导炸弹——这在印度空军历史上是第一次!当时这组编队向盘踞在代号为“虎”的山头上的巴军指挥所投掷了两枚各1000磅重的“铺路II”激光制导炸弹,一举捣毁了这处指挥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攻击中,印度“幻影”通过“利特宁”光电瞄准吊舱在差不多九英里外发现目标;接着在距离目标斜线距离五英里处投掷炸弹后,“幻影”一直躲在安全距离上使用激光瞄准吊舱照射目标直到炸弹命中目标。
6月29日,印军终于占领了山脊线上两处至关重要的哨卡。7月2日印军又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攻势。最终印军山地部队克服暗夜、冻雨等恶劣条件,靠固定索翻越了垂直高度达1000英尺的山峰占领了巴军主阵地——“虎”峰上的一处重要前哨。这场战斗持续了11个小时,是整场冲突里最艰苦的一场战斗。到7月26日,印军收复了绝大多数边防哨所,把巴军赶回控制线巴方一侧。
占领“虎”峰后,米-17为上面的印军部队运送补给
回顾整场冲突,印度空军组织和参与的“胜利”行动持续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时间里印军飞机共出动1700多架次,其中有差不多40架次是夜间飞行,全部集中在冲突最后几周时间里。战后统计伤亡人数,印军有527人阵亡,1363人受伤。巴军没有提供自己的伤亡数字,但至少不少于印军的伤亡。当然与以往那些高海拔作战一样,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数远远大于战斗伤亡人数。
因为在这场冲突中印度陆军与空军都是主角,所以很难评价在整场冲突中谁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简单地用消耗弹药吨位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地面炮兵是当之无愧的火力支援主力,整场冲突里印军炮兵打了超过25万发炮弹。有评估认为这种炮击密度和强度是二战以来最厉害的。
而与这种按照参战空军指挥官在战后评价的“肆意浪费弹药不计代价进行地毯式轰炸”的战法对应,整场冲突里印度空军仅仅投掷了大约500枚炸弹且几乎全部命中目标。
印度战斗机发现的巴基斯坦目标
不过也是在这次冲突里,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印度空军也遭受了一定损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交战中巴军目标都很小且经过精心伪装,这和以往印军空地协同演练中那些一目了然的目标很不一样,让印军飞行员一开始很不适应。
其次具体执行任务过程中,印军飞机的行动受到很多约束。譬如高层禁止印军飞机飞越印巴控制线活动,这不但迫使印军飞行员在投弹时必须注意进入和退出航线的方向,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作战效果,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飞行安全。
印军拍摄的轰炸巴军阵地前后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