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3007N是90年代的设计,得到双发的塞斯纳“奖状X/X+”和巴西航空“传奇600/650”公务机的采用,也是诺斯罗普“全球鹰”的发动机,美国军用型号F137,所以可靠性和军用认证不是问题。但在舰载机发动机中这依然是独特的,与舰上保障体系还是不一致,所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如洛克希德方案的F404。不过AE3007N的核心发动机与MV-22“鱼鹰”的AE1107(美国军用型号T406)相同,问题也没有那么大。
尽管通用原子和洛克希德方案都有UCLASS的渊源,波音方案可算直接来自UCLASS。这在独特的“地坑”一样的下沉式进气口设计上反映出来。波音方案的进气口不仅在机背,而且与上表面齐平,除非俯视,在任何其他角度都不可能看到进气口。这是最极端的隐身设计,诺斯罗普早年的Tacit Blue隐身技术研究机采用的是类似的设计,当然要更加粗陋一些。
下沉式进气口要保证可靠进气是巨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只要发动机开动起来,开始抽吸,就可以建立稳定的进气气流。在实际上,发动机本身就对进气的冲压作用有所期望,这与可靠进气需要发动机的抽吸是矛盾的。在Tacit Blue时代,地面启动时,需要一架C-130停放在前面,用螺旋桨为Tacit Blue的进气口“鼓风”,才能可靠地启动发动机。饶是如此,依然不可能做大迎角或者机动飞行,实在是无法保证可靠进气。
波音在CBARS已经没有隐身要求的情况下,依然采用这一科幻级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信心。波音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现在还是个谜,可能采用了某种引射控制技术,像引射控制(而不是挡板控制)的发动机推力转向一样。也可能是机头具有像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一样的上浪作用,利用精巧的气动设计实现了气流对进气口弯曲下沉表面的吸附。
在基本飞机格局上,波音方案也介于BWB和传统的机体-机翼布局之间。波音对无尾飞翼不陌生,波音“幽灵射线”最后发展成为X-45C。波音的BWB经验更是业界领先,也是NASA的BWB研究计划的执行公司,X-48的试飞都已经结束了。但在JSF计划中被迫在最后一秒钟把无尾三角翼的X-32改为有尾之后,波音对无尾布局上舰敬而远之了。哪怕V形尾,也要有尾。波音CBARS方案是有尾的,采用V形尾。
波音方案的特别宽大肥厚的机体很接近BWB,但与机翼的对接很清晰,这又不像BWB。前面或者侧面看像一条肥大的鲸鱼,平面呈截稍菱形,内部容积巨大,本身产生一定的升力。大展弦比的细长机翼则具有滑翔机一样的升阻比,特别适合超长航时与超远程飞行。这显然是从UCLASS的要求继承下来的。不过大展弦比机翼不适合翼内油箱,离翼根很近的折叠线更是打消了大容积翼内油箱的一切念想,完全依靠特别宽大肥厚的机体内部容积。折叠段的机翼一般不用作翼内油箱。
波音方案的浅V形尾翼与相对高大的通用原子深V形不同,顶端与圆滚滚的机体顶点差不多齐平,产生升力的作用因此大于深V形,但方向稳定性就要更多地靠飞控的功力了。波音对浅V形尾翼不陌生,麦道JSF方案就是这样的。
波音MQ-25与“超级大黄蜂”的尺寸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