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苏-35只是个由苏霍伊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独家资助的项目。首架苏-35-1“901号”于2008年2月19日首飞。俄罗斯国防部于2009年8月下订单采购了48架苏-35S,2015年12月又采购了50架。由于在航电集成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拖延了初期的测试进度。尽管从2014年2月起便开始向作战部队交付苏-35S,但该机直到最近才成功完成了所谓的“第二阶段国家评估”,这意味着它完全符合了俄罗斯空天军的要求。相关的文件于2017年10月2日签署。截至2017年12月,俄罗斯空天军已接收68架苏-35S实机(包括2017年交付的10架),其中在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公司机场部署有两个中队,在森特拉尔纳亚•乌格洛瓦亚和贝索维茨空军基地分别部署有一个中队,其余的部署在阿赫图宾斯克和利佩茨克的评估中心。剩下的30架飞机将于2018至2020年间交付,平均每年交付10架。
苏-35S是一款重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机,是“侧卫”家族的巅峰。苏-35S保留了经典的苏-27的气动外形,但与苏-27相比,苏-35S的发动机的推力更大,单台发动机的最大干推力为86.3千牛,加力推力为137.3千牛,应急推力为142.2千牛,内油量也增加了2吨。苏-35拥有一台非常强大的N135“雪豹”(Irbis)雷达,采用无源相控阵体制。与其前身即苏-30SM上配备的“豹”雷达相比,“雪豹”雷达的优势包括更宽的使用频率、更大的搜索区域角度(方位角可达正/负125度,原因是采用了改进后的天线,外加相位改变及天线转动双步驱动机制)、更大的搜索范围(得益于更强大的发射器)、更好的抗干扰性以及精度更高的分辨率。“雪豹”雷达的一个有趣的特点是所谓的“远程探测”模式:当在狭窄的区域内使用高达20千瓦的峰值输出功率(标准功率为5千瓦)进行探测时,雷达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可达350至400千米,尾追探测距离也可达到150千米。在普通搜索模式下,探测距离是上述特定模式的一半。4283MP型敌我识别问询器具有一个位于机翼前缘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天线。苏-35的光电系统套件包括两种瞄准传感器:用于空对空任务的内置OLS-35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以及用于空对地任务的吊舱式KOEP-35系统。早期的苏-35战斗机使用乌克兰研制的“苏拉-M”头盔瞄准具,在后来的型号中已被俄罗斯研制的NSTs-T-04装置取代,该装置最初是为雅克-130喷气式教练机研发的。
“超级侧卫”庞大的雷达罩内装有大型N135“雪豹”雷达,该雷达采用无源相控阵体制,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探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