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130H“战斗爪”II
1980年4月,第1特种作战联队第8特战中队出动了3架EC-130E运输机和RH-53D特种直升机,运送90名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到伊朗营救人质。由于情报误差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任务遭到失败。美军计划在当年底再次执行这样的任务,但这次打算直接利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附近的一个足球场开展行动,任务代号“可靠运动”,因此需要一种具备“超级短距起降”能力的运输机。
营救人质的蓝光行动惨败 美国人把希望寄托在了C-130H型运输机上。为了第二次任务的成功,美军征调了3架C-130H运输机,其中1架用于改装试验,另两架用于改装后执行作战任务。前者被命名为XFC-130H,该机在5处不同位置加装了30枚助推火箭以实现超短距离起飞:其中8枚朝前安装用于降落时的紧急减速;8枚向下安装以减少飞机降落时的下降率;8枚朝后安装实现火箭助推起飞;4枚安装在两翼以帮助保持起飞时的飞机稳定;另两枚安装在尾部后方防止因颠簸发生的翻滚造成飞机触地。此外,XFC-130还计划采取一系列超短距起降措施,如在机身后部加装一副腹鳍和两副背鳍、采用双缝式襟翼、加大副翼、改进整流罩、加装用于在航空母舰上着陆的着陆尾钩以及安装“战斗爪”I上的航电设备,包括多普勒雷达、GPS导航系统、AIR-46 雷达警告接收机和 ALE-27 干扰物布撒器。
浑身都是火箭的XFC-130H XFC-130H火箭助推起飞 降落时也使用火箭 不过后来,只有一架C-130H完成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改装。由于1980年10月29日的一次试飞导致一架飞机坠毁,再加上当时卡特总统竞选连任落败,军方认为不应当在里根接任前执行重大军事行动,改装计划和任务计划突然中止了。而在剩下的两架飞机中,其中1架更名为YMC-130H用于发展下一代“战斗爪”。第一阶段的试验于1981年8月底至11月初之间展开,试验证明机身强度仍有待改进。1982年6月中旬,第二阶段的试验启动并一直持续到当年10月。这一阶段的试验意义非凡,不但确定了“战斗爪”II的基本配置,还验证了结构设计、航电系统和作战装备的改进效果。
火箭推力太大,在一次降落时开反推火箭机组操作失误直接把飞机摔散架了 1982年,洛克希德公司得到了12架MC-130H“战斗爪”II的订单。1984年6月,首架“战斗爪”II(机身编号83-1212)正式交付美国空军,1985年又向军方交付了5架。不过在这批飞机上并未安装APQ-122导航雷达,而由爱默生电气公司负责为飞机研制新的地形跟随/地形回避(TF/TA)雷达。而事实上后来开发出来的新型雷达状况连连,一度几乎让“战斗爪”II濒临绝境。好在最终定型的AN/APQ-170(V)8型雷达系统性能优越,尽管还存在着成本高昂和研制进度滞后的问题,但还是于1987年至1989年间陆续装备到了18架MC-130H“战斗爪”II上。1991年6月底,首架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MC-130H“战斗爪”II特种作战飞机进入第8特战中队服役,同年夏又陆续交付了3架,到当年底该中队共装备了6架MC-130H“战斗爪”II。截止到2000年2月,美国空军共装备了24架MC-130H,分别部署在美国空军驻佛罗里达赫尔伯特机场的第15特战中队、驻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第1特战中队、驻英国米尔登霍尔的第7特战中队以及驻新墨西哥州科特兰空军基地的第550特战中队。
驻英国米尔登霍尔的第7特战中队的MC-130H“战斗爪”II 由于机身结构和货舱门得到了加强,再加上航电系统得到了升级,特别是安装了可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夜间进行导航的雷达系统,自动化程度也更高,使得MC-130H“战斗爪”II特别适合在全天候环境下执行超低空快速投放人员和装备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