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奈克玛的“甲虫”
在“阿塔飞行器”完成测试后,斯奈克玛要开始制造一架正直能飞的C.450环翼机了。制造C.400这样的直筒容易,制造C.450就麻烦多了。斯奈克玛没有飞机方面的制造经验、技术与设备,于是在1958年委托法国国营北方航空(Nord,诺德)制造该机,并沿袭了兹博罗夫斯基博士的“甲虫”家族绰号,将该机直接称为“甲虫”。
C.450机头进气方案 C.450两侧进气方案 法国空军的C.450想象图 C.450的风洞模型 C.450“甲虫”基本上就是增加了环翼的C.400 P3,整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制造。机高8.02米,环翼外径3.2米,内径2.84米,弦长3米,最大厚度0.18米,等效翼面积18平方米。环翼内有三根环形翼梁,第一和第二根翼梁间是机翼整体油箱,可载油700千克。机身通过十字形支撑结构与环翼连接。十字形起落架采用油气减震支柱,底部安装又小直径万向机轮,轮距2.95米。起落架支柱外侧安装有四片三角形十字舵面,除此之外没有环翼副翼,算上十字舵后该机的翼展为4.51米。
正在地面测试中的“甲虫” “甲虫”安装一台带偏流板矢量喷管的“阿塔”101E-5V发动机,油路转为直立运转进行了优化,最大推力3690千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3000千克,推重比达1.23。因为大直径环翼可以抵消发动机的扭矩,所以“甲虫”没有沿用“阿塔飞行器”的复杂的滚转喷嘴(也有资料指出“甲虫”有滚转喷嘴,但从现存照片上并没发现安装喷嘴的安装迹象)。该机在垂直起降时的低速俯仰姿态控制由矢量喷管负责,高速俯仰姿态控制由十字舵负责,两者共同完成垂直爬升到水平飞行的姿态转换,此时机头两侧的可伸缩边条伸出以增加稳定性。
座舱内最具特色的是三轴操纵杆 “甲虫”的机头类似于传统战斗机,两侧进气口稍稍向下斜切,底部增加了一道辅助进气口,以便在姿态转换飞行中提供稳定的进气。蛤壳式整体座舱盖包含了单片式风挡,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该机的弹射座椅由南方航空研制,在垂直起降时可自动向上倾转55度,并在座舱左侧设置了第二套辅助飞行仪表,使飞行员由仰卧姿态变成坐姿,提高了舒适性。此时座舱两侧和底部的舷窗可为飞行员提供向下的视界。座舱没有提供方向踏板,只有一根三轴操纵杆,除了传统的X、Y轴,操纵杆还可以左右旋转提供Z轴。操纵杆的偏移和旋转幅度被转换成电子信号,由液压操纵系统控制矢量喷管和十字舵的运动,这就是早期的模拟式线传操纵系统,但没有自动增稳系统,全靠飞行员的经验与技术保持飞机的平衡。斯奈克玛还为C.450设计了专门的运输与发射专用拖车,自备一个折叠液压起竖支架,用于把C.450竖起在发射场地上,这大大提高了“甲虫”的地面机动性。
A、油气减震起落架,以及万向轮。B、环翼非常适合垂直起降飞机,不存在滚转稳定性问题。C、全动十字舵 A、正圆形环翼。B、整体风挡可提供很好的前向视界。C、机身与环翼连接的支撑结构。D、两侧的大型进气口,可在垂直起降时提供充足的进气量 1958年4月首架原型机C.450-01交付斯奈克玛研究中心,在经过了漫长的地面测试后,1959年4月17日奥格斯特•莫雷尔驾驶“甲虫”进行了首次系留试飞。5月11日莫雷尔在默伦-维拉罗什进行了首次持续了三分半钟的自由飞行,C.450先是优雅地垂直上升到指定高度,又成功完成了小角度倾斜悬停,整个过程发动机响应平顺。在随后的试飞中C.450完成了1000米高度的垂直悬停。在第六次试飞中,莫雷尔从870米高度开始下降,突然“甲虫”开始不受控制地滚转并且迅速掉高度,幸好莫雷尔眼疾手快,及时加大油门改出,最终安装降落。从这次试飞后,为了安全起见,斯奈克玛规定垂直降落不得超过-7米/秒的安全值,悬停高度不得超过600米,并在400米和1000米高度设置两架“云雀”跟踪直升机进行观察。
机动拖车上的“甲虫” C.450从拖车上起竖,准备试飞 “甲虫”与的人的高度对比 飞行员从旁边的台架上进入座舱 C.450正在进行系留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