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产品指标对比
推重比(Thrust to Weight Ratio)
飞机发动机推力与发动机重力或飞机重力之比,它表示飞机发动机或飞机单位重力所产生的推力。飞机发动机在海平面静止条件下于最大状态(加力发动机为全加力状态)所产生的推力与发动机结构重力之比称为飞机发动机推重比。一般来说,战斗机的推重比较高,轰炸机和其他大型飞机的推重比较低。
推重比是一个综合性的性能指标,它不仅体现喷气发动机在气动热力循环方面的水平,也体现了结构方面的设计水平。它对于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有效载荷等都有直接影响。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爬升率、升限、机动性等都与飞机推重比有关。喷气发动机推重比的跨越往往会带来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由下图可看出提高推重比是喷气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涡扇发动机推重比演进
涵道比(Bypass Ratio)
涡轮扇发动机的涵道比(Bypass ratio)是单位时间内不经过燃烧室的空气质量,与通过燃烧室的空气质量的比例。涵道比为零的涡扇发动机即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早期的涡扇发动机和现代战斗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涵道比都较低,例如世界上第一款实用涡扇发动机,劳斯莱斯的Conway涵道比只有0.3,现代多数民用飞机发动机的涵道比通常都在5以上,新一代的涡扇发动机涵道比都在10以上。涵道比高的涡轮扇发动机耗油较少,但推力却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当,且运转时还宁静得多。
大推力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出现推动了巨型宽体客机的诞生
耗油率(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耗油率(SFC)即每小时喷入发动机的燃油质量与发动机推力之比。随着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耗油率已经较初代减少了50%。耗油率的减少与涵道比的增加成正比关系,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发展与耗油率的降低
总增压比(overall pressure ratio)
压气机性能好坏的主要参数有:空气流量、增压比、效率和喘振裕度。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在压气机中压强的提高称为增压比,亦即压气机出口气流的压强与其进口气流的压强之比。有些发动机由一个、两个或三个压气机组依次串联,构成发动机的增压系统,此系统出口气流的压强与其进口气流的压强之比称为发动机的总增压比。
总增压比的高低,在设计时根据发动机的需要来选定,它是影响涡轮喷气发动机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循环参数,对发动机的单位推力和耗油率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地说,总增压比越高,发动机性能就越好(推重比大、耗油率低)。早期发动机的总增压比为3~5,后来逐渐提高。
目前,先进军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总增压比为8~12,涡轮风扇发动机总增压比在25~35之间,先进民用发动机的总增压比已高达45。罗罗公司的Trent XWB发动机的总增压比更是达到了52:1。
涡扇发动机总增压比演进
涡轮进口温度(Turbine Inlet Temperature)
涡轮进口温度指第一级涡轮导向器进口截面处的总温,亦称涡轮前温度。涡轮进口处温度进口处温度越高,单位体积燃气的能量越大,有更多的能量用于推动涡轮旋转。涡轮进口温度高低反映了高温部件材料的发展。
航空发动机产品指标对比的价值和意义
涡轮风扇发动机体现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是机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是高壁垒的尖端技术行业,一直以来被欧美国家所引领,并实施严格的保密政策。我国在发动机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且该行业没有捷径,只能通过长期、踏实的探索和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涡扇发动机要达到更大推力、更低的油耗,首要的是提高增压比、提高热效率,涡轮前温度是衡量热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发动机要提高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还要将压气机和涡轮造得更轻巧。因此,推重比、涵道比、耗油率、总增压比、涡轮进口温度等指标,体现了各大发动机制造商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经过50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已经确定了坚定自主研发的发展方针,并于2016年整合40多家单位成立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集中致力于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相关材料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要发展自主创新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就要广泛吸取国外航发研制及运营的相关经验。在面对众多不同类型的航发研制时,能够准确把握国内外技术现状趋势以及市场运营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