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计19日当天,小泽的第一机动舰队共出动了315架飞机,在空战中损失201架,另有22架随“大凤”、“祥鹤”一起沉没,降落在岛屿机场上的近10架完全报废,清晨出发的43架侦察机有21架未返回。更何况,攻击后返回的近100架飞机还有一半以上因降落事故和受损过重丧失战斗力,实际损失数量在310架以上;而美机仅损失31架和飞行员20名,2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1艘重巡洋舰受轻伤,胜负一目了然!
小泽制定的“穿梭轰炸”战术是“阿”号作战中日本方面的一大战术亮点,这种在敌火力圈之外发起攻击的战术似乎非常符合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军事原则(在战争后期日军却彻底抛弃了这一原则,大搞同归于尽的自杀战术),但仔细分析却有舍本逐末、投机取巧之嫌。真正合理的战术不仅需要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消灭敌人。而以日军的状况来看,采用“穿梭轰炸”战术实际上是无法给敌人造成严重杀伤的。
首先,从双方战机的性能参数上看,日本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以俯冲轰炸机为例,1944年美军舰载俯冲轰炸机的主力机种SB2C“地狱俯冲者”的航程为1187海里,老一些的SBD“无畏”大致也是这个水平;而日军新锐的俯冲轰炸机“彗星”的航程只有820海里,老旧的99式俯冲轰炸机也就在810海里上下。日军鱼雷机和战斗机的航程确实要比美军远一些,但是在实际战斗中则大致相当,想要在对方航程外成功发动攻击并不现实。何况,如果日军飞机航程真能远到在对手作战半径外发动攻击,小泽也就用不着让手下去“穿梭”了。
这是马里亚纳海战最为著名的一张照片:一架试图攻击“基特昆湾”号护航航母的日军飞机被击中坠落,空中漫布着硝烟和高炮炮弹爆炸形成的烟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