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29|回复: 16

浅谈中外航空弹射座椅的发展(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7 1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5-8-27 11:50 编辑

一弹化去关头险,青鸟乘风再入云(一)——浅谈中外航空弹射座椅的发展
一弹化去关头险,青鸟乘风再入云(二)——浅谈中外航空弹射座椅的发展

原作者:兵器迷的天空

  如果我们把上篇算做弹射座椅的《历史篇》,那么这一篇,就是弹射座椅研制的《技术篇》。
  首先说明一下,本系列文章讨论的只是弹射座椅的相关技术,并未覆盖所有航空逃生装备的类型。
  这位问了,除了弹射座椅,战斗机还有别什么救生模式吗?
  还真有。
  比如,1960年代,为使高空高速飞行中的飞机驾驶员跳伞时免受高速、低温、缺氧等因素的伤害,美、苏两国在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又首先研制成功密闭和半密闭式的弹射救生系统。所以,侯知健先生的文章说“西方所根本没有想到、也没有做到的;就是将弹射座椅作为一个独立的飞行器看待”,其实值得商榷。美国曾设计了将驾驶舱整体与飞机脱离,即以驾驶员座舱作为逃生系统。比如F-111,就是采用整体座舱逃生。该系统具有18500米和2.5马赫的弹射包线。但是后来因为成本高昂,座舱和战机分离技术更加复杂,因而被后续机型放弃。不过,兵器迷认为,这种思路可以避开下面探讨逃生座椅时遇到的很多弊端,也许未来技术水平提高了,这种超前的座舱整体逃生模式,能够凤凰涅槃,亦未可知。
40288045.jpg
F-111的整体弹射座舱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过头来,说弹射座椅。

一、硬件、程序和启动
  首先,从硬件上说,弹射座椅型乘员应急离机救生系统主要包括弹射座椅、伞降系统、个体防护装备、供氧系统和救生物品等,涉及十几个个学科,是典型的人-机-环系统工程。
  再从程序上说,飞行员气动弹射程序之后,系统动作大致分为抛盖、出舱、空中自由飞、救生伞拉直,救生伞张满、稳降六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稳降其实与一般的伞降已经差别不大,只要前一个阶段救生伞张满时,伞降高度足够,能否安全落地依靠的是伞降环境和飞行员操纵,已经与弹射系统的关系不大了,我们不再讨论。
tanshe50.jpg
弹射座椅的工作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五个阶段,就是飞行员启动弹射程序后,从抛盖一直到救生伞张满,整个过程一般在3秒之内自动完成。在这个数秒中的短暂过程中,弹射操纵、弹射动力、程序控制、人/椅稳定、人/椅分离、救生伞等子系统及相关部件必须高度协同,以确保万无一失。
  过去,为了防止飞行员误操作启动弹射,弹射手柄要远离正常飞行操作区,因此设在飞行员头部附近,要举手下拉。但是,如果遇到5G甚至更高的大过载弹射,飞行员全身都被过载死死压着,很难将手臂抬到头部上方启动弹射手柄。因此,现在的弹射座椅一般都把手柄置于两腿中央,中国的弹射座椅基本都是这个布局(参见第一篇的图)。不过,侧杆(side-stick)操纵的战斗机,也有把弹射手柄置于右腿外侧的。这两种低置启动布局,都可以有效降低启动弹射的动作难度,也缩短了下达弹射命令时间。
gq7a_ej_l.jpg
早期弹射座椅需要拉下防护面帘才能弹射
seat1a_large.jpg
侧置弹射手柄的弹射座椅,用在X-15研究机上
  启动弹射之后,座椅束缚装置将飞行员身体及腿部束紧,避免弹射时身体及腿部与座舱内设备的碰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抛盖
  弹射启动后的第一阶段,即“抛盖”,就是要在弹射飞行员出舱前,释放座舱锁将座舱盖抛弃,为飞行员弹出战机打开通路,离开飞机座舱,同时拉开之相连的牵引伞保险。按照技术原理,抛盖大概有以下四种方式:
机械抛盖:
  原理:早先的抛盖方式,是通过液压或高压空气作为动力,驱动机械部件,将座舱舱盖抛离,然后弹射出舱。
  缺点:机械系统重量大,关键是反应速度慢。而且,很多弹射的场景都是飞机已经失控的状态,因此液压或气动系统可能已经失效或基本失效,因此可靠性也受到了质疑。先抛盖再出舱,时间间隔不利于尽早开伞,也是一个重要缺陷。
p059_.jpg
早期飞机速度慢,使用机械抛盖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穿盖:
  原理:依靠弹射器本身动力,配合椅背顶部硬物直接暴力拆迁,撞破座舱盖——采用这种方式的座椅一般椅背的两侧都有穿盖叉做冲角。穿盖和出舱同时进行,这样可以比机械抛盖节省约0.3秒的时间。同时,由于穿盖叉是一个固定的金属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jf-17_thunder_pk16le_ejection_seat.jpg
“枭龙”战斗机弹射座椅顶部的冲角
  缺点:
  1:万一顶穿不顺利或者只是顶穿了一部分,可能导致飞行员头部和脊椎受伤。
  2:由于1的问题,即便顶穿过程顺利,飞行员也会下意识的缩头防止撞上舱盖。可就是这一缩头,就容易导致脊椎受伤。因为出舱时要求脊椎挺直,否则难以承受出舱高过载。
  3:197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整体气泡式座舱盖。所用的材料是聚碳酸酯与丙烯酸酯复合的透明材料,再与钢化玻璃复合,强度高,难以实现可靠穿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药抛盖:
  原理:采用火箭或其他火工品,将座舱与飞机的连接解锁抛出后飞行员再出舱。在三代战斗机上相当一部分采用了这种火箭或火药抛盖弹射方式。F-22也使用了爆破抛盖,在座舱盖前缘安装了小型火箭,利用火箭抛离座舱盖,大幅缩短抛盖时间,并且还能利用火箭控制座舱盖抛离的轨迹与方向,避免与后继弹射的飞行员发生意外碰撞。
120505-F-ZY202-008.jpg
F-22座舱盖前部的抛盖火箭
  缺点:与物理抛盖类似,耽误弹射时间,但间隔相对较短。或者时间配合不好,弹射器早于舱盖被抛,飞行员头部撞到舱盖受伤。
aed.jpg
F-16抛座舱盖弹射
alm.jpg
战斗机也可以只抛盖不弹射,由飞行员在舱内或地面救援人员在舱外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爆破碎盖:
  原理:即将软式爆炸索安装在座舱盖上,爆炸索外铺设弹性胶条以减少向座舱散射的爆炸微粒、控制爆炸方向并降低噪音。弹射时通过电点火装置引爆爆炸索,直接把舱盖炸碎,碎盖和出舱几乎同时进行。
  缺点:碎盖和出舱几乎同时,因此飞行员穿过碎片区时可能会被割伤。当然,一方面,气流会吹离碎片,再加上头盔、面罩等护具的保护,头部受伤的风险相对很低,但割伤衣服或者手臂还是有可能的。
sdd_f35testa_100.jpg
F-35detCordDetResult.jpg
F-35爆破碎盖弹射,可以看到贴在内侧的爆破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抛盖和穿盖(或碎盖)是两种主要的弃盖方式。从目前的发展看,穿盖是主流。特别对多座和垂直起降飞机而言,更是这样,因为多人弹射时每个人的座椅出舱角度都不同,那么舱盖抛弃是无论是什么轨迹,都有可能伤及飞行员。而垂直起降或者STOVL飞机,比一般战机会有更多的低空、高下沉率弹射,可能根本就没有足够时间先抛盖再弹射。
mk10-3.jpg
“鹰狮”战斗机的穿盖弹射测试
  其实,三代弹射座椅比二代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低空或低速弹射时,开伞时间能比二代快一秒。这一秒钟可以挽救很多飞行员的生命,为此也要花费很多研发和设备资金。在这一秒钟里,有0.3秒,就是穿盖能比抛盖快所带来的贡献。
  所以,航空航天科学的进步,就是这般不吝皓首穷思,费劲移山心力,就是这在一秒、一克、一米上下足了功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出舱
  弹射的第二阶段,即“出舱”,上面谈抛盖的时候,已经顺便谈过了出舱。就是安装在座椅后部的导向装置工作,弹射弹被击发,产生气体压力将飞行员连同座椅一起推向舱外。在座椅上升过程中,抗荷服、氧气面罩及耳机等飞行员穿着或佩戴的装置会自动与座舱分离。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飞行员对出舱过载的承受能力。这也是航空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航空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在弹射座椅系统的主要受力要素有四个:
  1 过载:根据人体姿势的不同,脊椎能够承受的瞬间过载为16.3-20G。如果弹射出舱时的脊椎承受过载达到18G,则飞行员有10-15%的脊椎损伤概率。如果最大过载达到25G或者更高,就有可能给飞行员的脊椎造成永久伤害。另外,过大的负荷还可能出现飞行员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昏迷的情景。
  2 速度:出舱弹射的速度控制在150-250米/秒,终速大约16米/秒。
  3 时间:弹射出舱的时间应该在0.12-0.18秒以下,受理时间不能太长。
  4 受力:最大承受出舱弹射力应控制在1470公斤以下。
  此外,飞行员的正确出舱姿势对于加大承受能力和避免伤害也是有帮助的。如果在出舱弹射过程中,飞行员姿势前倾,则脊椎受到挤压甚至会导致压迫性骨折,脊椎骨形变为楔形甚至形成粉碎性骨折。最好的出舱姿势就是仅仅贴住椅背保持头颈正直,不缩不歪,不俯不仰。因此,在飞行员启动弹射手柄后,现代弹射座椅背的惯性绞盘,会在在弹射枪作用前先将肩带、腿带、腰带后缩,使飞行员牢牢确实固定于椅背上,避免弹射过程时因人员姿势不良、脊椎受力不当而受伤。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见王立杰先生的文章。
Ejector_seat_test_at_China_Lake_with_F-4B_cockpit_1967.jpg
弹射时肢体的固定,以及身体的姿势都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1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空中自由飞
  弹射的第三阶段,即所谓“空中自由飞”阶段,是指从飞行员弹射出舱开始,当座椅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安装在座椅底部的一个或多个火箭包工作,加速座椅离开座舱的过程。人-椅在空中飞行,引导伞和稳定伞先后拉出,初步稳定座椅姿态,直到救生伞从座椅的头靠伞箱射出为止。
  说是“空中自由飞”,听起来很浪漫的感觉——人在弹射座椅上坐着,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最好多飞一会儿才好,呵呵。
  其实呢,这个阶段也大约就是不到2秒钟。比如,中国某型弹射座椅的数据表明,从启动弹射到救生伞射出,大约是2.48秒。
  关键是,这个阶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救生弹射的成败,在很多时候非常危险,甚至是最危险的弹射阶段。
  为什么呢?
  因为,飞行员弹射出舱后能否救生成功,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座椅的姿态。在弹射救生领域,座椅的姿态主要是指座椅的滚转角、俯仰角和下沉度。如果座椅的姿态不正常,则会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影响座椅的弹射轨迹,即弹射高度受到损失。而确保一定的弹射高度,是弹射救生的第一要务。一般在零-零弹射中,第三代座椅的弹射高度能够达到60-100米。中国某型二代座椅的弹射高度为60米,某三代座椅的弹射高度为107米。而在姿态不利的情况下,弹射轨迹高度将急剧降低,甚至很快达到负值(后文有详述),从而丧失救生性能。
  第二、不稳定的姿态,将可能导致座椅姿态持续恶化。比如座椅后仰,就容易造成座椅翻滚,而倾斜的座椅可能导致持续翻滚,甚至能够把飞行员甩的严重受伤乃至死亡。
  第三、不利姿态对弹射救生的后续阶段,如人椅分离、开伞等动作或动作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座椅的前倾(俯),就会导致弹射轨迹的前倾而影响开伞动作。
  因此,如果能够控制弹射座椅的姿态保持正常,就会大大提高安全救生的概率。实际上,二代弹射座椅主要解决的是弹射“高度”控制,三代座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速度”控制(就是第一篇谈到的高度+速度双态控制),四代座椅的主要需求目标,就是解决“姿态”控制的问题(即速度+高度+姿态三态控制)。就是这个座椅姿态控制,困扰了各国航空救生机构整整四十年。
  这位朋友问了,究竟是什么难点,导致座椅姿态异常呢?在四代座椅的研制中,又是采用何种方法来避免或者纠正这种异常呢?
CF%2018%20crash.jpg
这架CF-18的低空弹射姿态很不理想,可以看到座椅弹射在纠正姿态,保住了飞行员的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12-22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