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91|回复: 12

银幕上被遗忘的天空——从电影看朝鲜空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0 09: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Crazy Ivan  

  2013年是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这场历时3年的局部冲突对新中国的发展、东亚局势和冷战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国却成了“被遗忘的战争”。拿战争文学及影视来说,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远不如以二战和越战为题材的作品。不过在朝鲜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间,美国的文艺界还是掀起过一个创作相关作品的小高潮,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空中力量的身影。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来看看银幕光影与战争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交集吧。
“猎手”写《猎手》
  1958年拍摄的电影《猎手》(The Hunters)原本是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小说,从美国空军飞行员的视角展现了朝鲜战争中对战双方之间的空中较量。小说的作者名叫詹姆斯·萨尔特(James Salter),本身就是当年战场上一位不折不扣的一线战斗机飞行员。他将亲身经历诉诸文字,成为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空军作战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发表后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因此很快就被改编成电影。
91yPAqXKghL._SL1500_.jpg
电影DVD封面
9780141188645.jpg
小说封面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詹姆斯·萨尔特生于1925年,原姓霍洛维兹(Horowitz),1942年进入著名的西点军校,在校期间开始接受基础飞行训练。1945年从西点毕业后,他转去学习驾驶B-25轰炸机,之后被安排到美国驻日本的陆军航空兵第6运输机中队,1947年被授予中尉军衔。没过多久萨尔特又回到国内进修,1950年初获得硕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任职。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动申请到前线参战,就接受了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的转换训练。不过直到1952年2月,萨尔特才加入美国空军第4战斗拦截机联队的第335飞行中队,驻扎在当时南朝鲜汉城(今首尔)附近的金浦空军基地。在6个月的战斗执勤期间,他完成过上百次飞行任务,确认战绩为击落一架米格-15战斗机。
cms_retina.full_cover.jpg
作家萨尔特曾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F-86战斗机飞行员
o-JAMES-SALTER-INTERVIEW-facebook.jpg
后来还写过反映他在驻德美国空军中服役经历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萨尔特还先后被派往美国驻德国和法国的空军部队,军衔升至少校,担任飞行中队指挥官,直到1957年退出现役。在10多年的服役期间,萨尔特相当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军中经历,这也成为他转行写作的契机和源泉,处女作《猎手》就是根据在朝鲜参战半年中积累的素材而创作的。在书中,萨尔特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克利夫·康奈尔上尉。作为一名具有二战实战经验的资深飞行员,康奈尔渴望驾驶“佩刀”战斗机在朝鲜上空拿下新的王牌称号。然而他虽然被任命为带队长机,可经过多次任务还是一无所获,不仅自信心大受打击,也跟队友产生了矛盾。在鸭绿江附近的一次空战中,康奈尔终于击落了一架由敌方高手驾驶的米格-15,但返航时他的僚机因着陆失败机毁人亡。加上康奈尔飞机上的照相枪也出了故障,无法证实这一战绩,他只好作证将这次的功劳归于死去的僚机飞行员。为了证明自己,康奈尔再度积极求战,结果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gra1614.jpg
罗伯特·瓦格纳扮演的埃德·佩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埃德·佩尔是个急躁高傲但战绩突出的飞行员,其原型是与萨尔特同属第335飞行中队的詹姆斯·劳。他是朝鲜战争中美方第17个也是最“嫩”的一个王牌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仅用6个月时间就击落了5架米格-15,总战绩为9架,这要归功于他能比其他老资格的飞行员更熟练地使用F-86上的新型雷达瞄准具。不过与小说情节相似,这两位詹姆斯在战时的相互关系其实并不好。
  由于结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萨尔特笔下除了对朝鲜的气候和地形等环境有着精确的描述外,也颇为细腻地刻画了飞行员特有的言谈举止和心理状态。他还充分运用当时飞行员之间流传的行话和术语,真实地营造出空战行动的紧张和残酷。而值得注意的是,《猎手》在表现美军飞行员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之余,也流露出对这场战争的怀疑和对英雄身份的异议。康奈尔一心追求完美和荣誉,但经过一次次“猎与被猎”的死亡游戏后最终以自我毁灭的悲剧收场。
001WKg6Kgy6R1eX0bKE28&690.jpg
001WKg6Kgy6R1f3bNXse2&690.jpg
美国空军的F-86采用四机指尖队形巡航,遇敌时分成两个双机编队配合作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头换面的电影
  小说《猎手》在1956年出版,两年后就被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搬上银幕。不过观众看到的影片与原著可谓大相径庭,主角从克利夫·康奈尔上尉改成形象上更为沉稳持重的克利夫·萨维尔少校(其扮演者是出演过不少战争片的老牌影星罗伯特·米彻姆),为培养年轻后辈甘当绿叶。当僚机飞行员在空战中负伤跳伞后,他不惜冒险驾机迫降在敌人后方去帮助战友,历尽艰险一起逃脱追捕。除了宣扬自我牺牲的主旋律和大团圆式的结局外,影片为迎合市场口味还加入了一段三角恋情节,这就使得整个剧情不免流于俗套。
thehuntersjh_6.jpg
克利夫·萨维尔少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电影中的空战场面还是值得一提的。因经费和时间有限,该片是在美国国内完成制作的,美国空军提供了训练基地和现役战机协助进行实景拍摄,由于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战机在云海间穿梭缠斗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宽银幕上时就颇有惊艳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美国空军的对手是以安东(今丹东)为基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中方出动的米格-15机群在美军的无线电通讯中常被称作“强盗列车”,其中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领队长机被称作“凯西·琼斯”(一位因舍己救人而知名的美国火车司机)。实际上这个绰号当时多指“非亚裔飞行员”,也就是秘密参战的苏联飞行员。只是为避免将战争扩大化,交战各方一直都心照不宣地掩盖着这个事实,因此银幕上也只用到中国人的形象。
hunters.jpg
影片中的米格飞行员
800px-TH_3.jpg
不用道具,都是真机拍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战争为喷气时代的空战提供了最初的舞台,双方的主力战斗机F-86和米格-15都采用了有利于高速飞行的后掠翼设计,在技术性能上各有优劣,在空战战术上也不断求新求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检验后,双方都基本放弃了大编队大机群的作战模式,改用更适合喷气式高速战机的机动战术,讲究灵活的协同配合。空战不再是骑士般的“决斗”,而更强调出其不意的“猎杀”。美国空军将多个“流动四机”小队按不同间隔和高度梯次配置,或用两个十六机编队组成大纵深多层次的机群,相互支援展开行动。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也不断进行实战摸索和研究总结,创造出“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原则,将同时出战的机群以四机为基本单位,通过分层配置构成小编队、大纵深的战斗队形,以长机为核心,保持在同一空域相互协同作战,便于集中力量夺取主动权。
  电影版《猎手》虽然没能充分展现大规模空战的全景,但双方战机编队出击和捉对厮杀的镜头仍能吸引到不少观众的眼球。当然受条件所限,一些场景也只能因陋就简。比如片中的米格-15是由F-84F“雷电”战斗机稍加改扮而成的,射击时用的武器当然也是机枪,不过配音用的倒是米格的机炮声。F-86在跑道降落时坠毁的一幕则是用一架F-100“超级佩刀”的真实事故影像嫁接的,而且双方战机上的涂装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此外,飞行员主动将战机迫降在敌后的情节显得不太合理,因为这等于是把自己的秘密拱手送出。尽管片中人物对此解释是为救助落难战友而不得不违反规定,但在战时双方都严防最新装备流入敌手,美军对落在敌占区的飞机和坦克等都会尽可能用轰炸或炮火彻底加以摧毁。
001WKg6Kgy6R1fnFLlrf5&690.jpg
空战中要充分发挥技术和战术优势才能咬住敌机
001WKg6Kgy6R1fs6xYUb4&690.jpg
影片中的“米格-15”从外形到涂装都不太符合真实
001WKg6Kgy6R1fxBCcy6a&690.jpg
机群在高空飞行时拉出凝结尾迹看起来很有气势,但却容易暴露行踪,在实战中往往是作为诱饵,另有其它编队埋伏在更低或更高的空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名作的诞生
  以美国海军航空兵为主角的《独古里桥》(The Bridges at Toko-Ri)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原作者是詹姆斯·米切纳(James Michener 1907~1997),年轻时做过教师和编辑,二战中加入美国海军,被派往南太平洋地区从事后勤和文书工作。他根据这段战时经历写出《南太平洋故事集》一书,获得1948年的普利策小说奖,由此开始作家生涯。在写作风格上,米切纳曾被认为是“下一个海明威”,其作品以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为主,有不少成为畅销书并被翻拍成电影。
49526.jpg
《独古里桥》小说封面
91IHdKRe++L._SL1500_.jpg
电影海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战争爆发后,米切纳作为记者来到前线采访,为国内媒体撰写战地报道。1951年底到1952年初,他曾先后登上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号和“福吉谷”号航母,采写舰载机飞行员们的战斗经历。利用这些第一手素材,米切纳完成了表现海军战机执行危险轰炸任务的小说《独古里桥》,1953年7月发表在著名的《生活》杂志上。这篇赶在停战前出炉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反响,很快出版了单行本,又被派拉蒙电影公司在次年12月搬上银幕,并获得1956年的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JAMOBIT.JPG
詹姆斯·米切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9: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著情节围绕着1952年部署在朝鲜半岛东侧海域的美国第77特混舰队展开,分为“海”、“陆”、“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海军飞行员哈里·布鲁贝克中尉驾驶受伤的飞机返航时坠入海中,被直升机及时救起;第二部分讲述航母返回日本横须贺港休整,布鲁贝克与从美国赶来的妻女短暂相聚;第三部分则是描写布鲁贝克和队友奉命轰炸被防空火力严密保护的桥梁和油库,飞机中弹后迫降在敌占区,前来救援的直升机也被击落,布鲁贝克最终战死的经过。
  与当时多数同类作品一样,《独古里桥》主要是在宣扬美军官兵的英雄主义与献身精神,但也借人物之口道出对朝鲜战争的困惑和不满,让读者看到了值得深思的另一面。主人公布鲁贝克原是一名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律师,作为后备役飞行员被征召参战。面对危险任务时他没有退缩,但就自问为什么像自己这样优秀的人要放弃一切去承担牺牲的责任,最后才明白他们是陷入了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战争中。而他的妻子则表达了愤怒之情:除了有亲人参战的人外,国内根本没人关心这场战争,如此愚蠢的战争早该结束。这也代表了多数美国民众的反战态度。也许《独古里桥》并非美国最好的朝鲜战争小说,但算得上是最出名的一部,时至今日还不断再版,同名电影也仍时常在美国电视频道上播出,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f9f_large%20copy.jpg
小说《独古里桥》发表时,所配插图显示的是F2H“女妖”喷气式舰载机
bridges-at-toko-ri-1954-jets-prepping-for-takeoff-from-uss-oriskany.jpg
在电影中主角被换成外观相似但体形稍小的F9F“黑豹”喷气式舰载机
001WKg6Kgy6R1dLYOA2b2&690.jpg
协助拍摄的是“奥里斯坎尼”号航母上的VF-192“金龙”中队,机头画着金色的飞龙就是该中队的标志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12-22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