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壳式机身实际上在一战爆发的前夕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有人尝试在圆形的木制隔框上铺上几层很薄的三合板,但因为很费工,以这种施工方式做出来的飞机没几架,其中最著名的的是法国的“竞赛者”(Racer),这架快速且流线的单翼机的壳状机身是由上下两片压模成形的木质三合板接合而成,它在1912年创下时速超过185.2公里的纪录。硬壳式施工技术的突破是在1918年,当时在劳黑德飞机制造公司(Loughead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任职的诺斯洛普(John K. .Northrop),和公司创办者阿伦和马尔科姆·劳黑德兄弟(Alan and Malcolm Loughead),以及公司的制造总监斯塔德曼(T. Stadlmam)共同获得了硬壳式机身制程的专利,将施工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专利编号为1,425,113,诺斯洛普是主要设计者。
外形优美的“竞赛者”现代复刻机
机身壳体的制造过程,在模具表面使用木条一层层铺设胶合成形
制造完成的上壳体
等待胶合的下壳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18年,一些飞机结构的设计方式俨然已经标准化了,例如为了增加升力,机翼做得较厚,而且下翼面的弦线方向曲率较小,因此能使用较宽的翼梁以增加机翼的强度和刚性。还出现了简洁的无拉力钢线机翼,和以金属取代木材作为飞机主结构的时代趋势。不过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在天空飞翔的飞机绝大多数还是有着外露式拉力钢线、装有副翼的强壮机翼、独立衍架式交叉钢线机身、以粗棉布覆盖外表面的木制双翼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