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6运输/攻击直升机
早在国家验收试验还在紧张进行的1976年,罗斯托夫168直升机厂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米-26直升机的量产工作。苏联官方给出的米-26进入量产的时间是1977年10月4日,乌克兰扎波罗热发动机生产联合体第478厂是作为引擎供应商开始D-136的量产。军方对于D-136感到非常满意,其耗油率为提供一马力功率耗油9.206千克,在当时这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机身呈优美的流线型,这项设计使得该机平均每吨载荷的油耗达到了苏联直升机前无古人的小。D-136发动机的总设计师穆拉夫连科由于为新型直升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联盟中央的嘉奖,米里设计局的很多设计人员也跟穆拉夫连科一起接受了国家的嘉奖,其中有巴霍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季申科,由于在米-26设计过程中的杰出表现,他的职称正式晋升为设计局总设计师,同时获得了当年的联盟社会主义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10月4日夜,首架量产型米-26在位于罗斯托夫的直升机厂走下生产线,编号为34001212002,机身编号为0101,意为第一批第一架,并与当晚被托到工厂试飞站进行地面测试。10月25日中午进行恶劣首次悬停试验,并于第二天进行了绕场一周飞行试验,进行这两项试飞的机组成员为米里设计局试飞员卡拉佩强、格鲁申,导航员梅什科夫和机械师杰尼索夫,第一架量产机的进一步试飞由设计局和空军试飞员共同完成。
苏联装备的编号规则往往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受,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就来说说米-26的编号规则。苏军自用型米-26的编号由11位数字组成,前八位几乎都一样,为34001212,要弄清楚后三位代表本机数字的意义则比较困难,为了防止对敌方间谍活动造成或一定困难,后三位数字的顺序往往与其真正编号不同(如第一架量产机的编号竟然是34001212002)。机身编号就简单的多了,前两位为批次号,后两位表示该机是本批第几架。但是并非所有飞机的编号都与上述规则相符,唯一的例外是1982年12月27日下线的34001212013号机,其机身编号为0303,第一批为3架,第二批为5架,如果算上参与国家验收试验的两架原型机,那么该机恰好是所生产的第13架飞机。之后的批次都是每批10架,只有第四批是个例外,该批一共有11架飞机,第11架的编号为0410A,该机于1985年被划拨给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做测试之用。
试飞中的首架原型机,该机加装了红色雷达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