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27的不足 航空电子设备的性能落后是电子工业落后的最直观表现,但飞机更换航电永远是最简单的改进。直接关系到机体平台基础设计的飞行控制系统、结构设计,要实现突破性改进就困难的多。 静稳定布局的T-10采用的还是机械飞控。但涡流升力随着迎角变化而猛烈增加、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与后掠翼在接近失速迎角时产生强烈上仰趋势的特性相结合,使T-10系列在试飞中出现了无法挽回的俯仰失控并坠毁。新布局的T-10S进行了针对性的的电传化改进:负责俯仰控制的平尾采用了模拟电传系统,但襟副翼、方向舵仍然通过机械飞控控制。 这种半吊子电传在滚转时协调襟副翼和平尾动作需要相当复杂的机械结构,增重不小。从本质上看,苏-27的电传还是机械飞控设计的延续,性能和功能非常有限,而且对将来的进一步扩展(例如飞控火控综合)没有留下余地。 苏-27的气动布局结构特性非常差,随着尺寸的加大要获得满意的强度、刚度性能,难度和代价都远高于其它战斗机。为了塞下雷达系统,苏-27的翼展达到14.7米,完全超出了苏联70年代末的工业能力极限。这使苏-27结构长期在在减重与补强之间反复,尽管耗费了难以计数的资源,空中解体事故却在研制中从未杜绝过。批生产以后的苏-27仍然因为结构强度不足,在低空高速飞行中连接出现过空中解体事故。 结构窘境不仅仅体现在强度和2000小时短暂寿命上。电子工业和精密化工的落后使苏联缺乏大规模计算能力和合格的高性能纤维,空有丰富的气动弹性相关经验和理论探索,但却没有能力在机翼结构上实践气动弹性剪裁设计。对于本身就强度刚度低、抗弯扭能力差的后掠翼,苏-27只能采用一些简陋的气动弹性处理手段,舍弃性能以保证结构安全。例如在大过载盘旋下,机翼外侧翘曲弯扭以后会形成特定的气动外形,自动削弱相当一部分升力,减轻机翼根部的弯扭载荷。
在大过载盘旋下,机翼外侧翘曲弯扭以后会形成特定的气动外形,自动削弱相当一部分升力,减轻机翼根部的弯扭载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