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由于各种既成的历史因素,比如使用、仿制苏联早期设备形成的思维依赖等,长期以来的代偿服设计都是以侧管式为主。侧管式代偿服由美国空军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因为它在躯干、四肢的侧面设置拉力管而得名。
拉力管实际上就是个管型的气囊,被设置在服装躯干和四肢部分的侧面,通过缠绕的张紧带与服装主体连接。随着拉力管充气膨胀变大,张紧带外露并连接服装主体的部分也随之缩短;这就使服装布面不断收紧,勒压人体的表面提供足够的压力。由于没有不透气的气囊覆盖体表,侧管式代偿服在闷热方面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但是布料本身没有弹性,这让它的贴身适应性上很不友好,需要针对每一个飞行员的体型进行详细的订制和调整才能实现相对均匀的施压——比如那些看起来繁多琐碎的绳头就是调节绳。
侧管式代偿服在使用上尤其麻烦,为了让布面收缩适应人体复杂的外形曲面,它设置了很多条缝隙和拉链。气囊式代偿服在穿脱方面基本上和普通服装差不多,熟练的飞行员可以在十几秒甚至几秒内就完成。而追求较好腹部增压效果的侧管式代偿服甚至连由飞行员独立穿脱都做不到——它的三条主拉链只能开在肩膀和背上。但最为致命的一点是,侧管代偿服在胸腹部的加压上非常死板,对人体加压呼吸的耐力消耗非常大,一般来说数分钟以后飞行员就会感觉到疲劳。
代偿服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不同高度适用型号的差别来自于覆盖体表的多少。比如高空代偿服不仅完整的覆盖了躯干与四肢,而且有配套的代偿手套和代偿袜。当飞行高度更低一些的时候,飞行员的穿着又可以进一步简化。首先取消的往往是手臂部分,以使飞行员能更灵活的操纵飞机中的各种操纵杆和按钮;比如在15000~16000米以下飞行,飞行员就只需要戴加压供氧面罩和高空代偿背心;而飞行高度在12000米以下时,就连代偿服都可以不要了。
现代战斗机飞行员已经极少穿着高空防护装备了 高空稀薄的空气不仅难以给飞机提供足够的升力,而且也使发动机只能发挥很小一部分推力;这使绝大多数战斗机在高空的性能都很不好——既没有足够的飞行性能,又难于操纵。在越南战争中地对空导弹开始大量使用之后,飞机在高空毫无遮挡的飞行成为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新一代的战斗机的任务规划都以中低空作战为主,这也就使得飞行员们极少穿着全身防护的高空服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