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918|回复: 13

在天空中打炮——战斗机机炮使用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 08: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候知健

  如果按照工作原理来划分将同属于身管武器的枪械/火炮视作一类武器的话,机炮一定算得上战斗机历史最悠久的机载武器。从一战到二战,揭开人类首次空战序幕的手枪被替换成机载机枪,又变成了机炮,枪炮始终是战斗机的主要武器。直到今天它仍然装备着绝大多数的现役战斗机——从最落后的的二代机米格-21一直到最先进的四代机F-22。
706fdaf0b690a82abb481069fd00042b.jpg

1911年墨西哥革命战争,革命军的寇蒂斯飞机与政府军侦察机在空中用手枪互相射击,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空战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在哪个年代,空战的本质都是力求先于敌方将对手纳入自己机载武器(机炮、航空火箭、空对空导弹)的有效射程范围,先于敌方构成发射条件,先于敌方开火,先于敌方命中,从而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飞包含了飞行性能、火力控制系统、机载武器系统三者间的相互支持与相互限制。事实上飞行性能的设计取向,最终就是为了让战斗机这个平台,能够更有效的使火控与机载武器系统充分发挥能力;那么60年代的火力控制系统和机载武器究竟是什么水平,它对空战样式的限制是怎么样的,对飞行性能有着怎样的要求,对后来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发起到了怎么样的影响?
fafe962277f992f0ef6aecd052aadb6b.jpg

被活动光环锁定的目标,右边图比较模糊,注意光斑亮点组成的圆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代机的机炮使用
  在上世纪60年代,战斗机与机炮配合使用的瞄准具还处于在活动光环瞄准阶段。它依靠照明灯的光线通过聚光筒,透过遮光片与环板组漏光刻线的重合处,形成棱形光点、环心组成的光环;再透过反射镜,经陀螺镜、反射镜反射到接物镜上进行放大后投射到瞄准镜上,飞行员通过瞄准看到瞄准光环与距离数字。
  让我们看看使用活动光环瞄准是多么的繁琐,它的大致使用步骤如下:首先瞄准具需要数分钟的加温时间,以我国歼-6战斗机装备的射瞄-7型瞄准具为例,它的加温时间在3-10分钟左右。飞行员根据敌情通报或者目视接触判断出敌方机型,转动翼展旋钮,选定翼展刻度(以敌方翼展为基准进行测距);扳动选环杆到活动光环位置;按下稳环按钮(增大提前角线圈电流,加快陀螺进动)使光环紧跟本机的运动状态;转动测距把手,放大光环(便于缩小光环包住目标,同时增大提前角线圈电流);估算抬高角、提前角,将光环置于目标前上方,松开稳环按钮,缩小光环(提前角线圈电流减弱,抬高角线圈电流增强),光环向后下方运动,中心光点徐徐落在目标上......
59170619b35e19ed44fd9b42995409b4.jpg

米格-19的机炮瞄准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火了?恭喜你!不出意外的话没有一颗炮弹能够命中目标!因为接下来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精确瞄准步骤:“跟好”、“包好”、“稳好”。跟好和包好其实是同时完成的动作,飞行员必须将中心光点基本对正并压在目标的中心或者要害位置上,牢牢跟住目标,测量出目标的线角速度;同时,转动测距把手缩小光环,让组成光环的棱形光点内尖包围目标,根据敌机的投影比掌握包围的松紧,测出目标距离构成综合修正角。
  此后要做的,就是保持这种状态稳定跟踪目标一定时间;如果飞行员此前步骤的完成质量好,那么瞄准具调整综合修正角的速度就比较快,经过0.5~1.5秒的稳定跟踪就可以开火。如果有雷达与瞄准具交联的话,选定翼展刻度、用光环包好目标这两个测距步骤就可以不做;但当时为了防止雷达测距失效需要迅速转入光学测距的情况,一般还是要求飞行员提前选定翼展刻度。
15c703d7f9f81001b54262e982fa5446.jpg

测量目标线角速度构成提前角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攻击方与目标都是高速运动的战斗机(战斗机亚声速下飞行速度200~300米每秒,机炮的炮弹初速800~900米每秒),而且交战中往往双方都在进行激烈的战术机动,战斗机处于强烈的震动状态中;这种动对动条件下机炮的射击命中效果非常的悲剧,甚至仅仅是对付轰炸机这样尺寸巨大、飞行缓慢、缺乏机动性的目标也极少出现1000米以外的命中记录。因此对于机炮,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方法只能是从目标后半球方向一定范围内沿攻击曲线,将距离逼近到300-500米范围,牢牢的咬死目标后开火。
  事实上在早期以机炮狗斗为主的空战中,攻击方最常见的开火距离往往是200米到300米之间,而且往往会在开火过程中越打越近,到击毁目标时只剩一百多米甚至几十米(一般要求在进行后半球攻击时的最小退出距离,对战斗机目标是200米),反而被目标碎片击伤自己的情况在战史记录中屡见不鲜。在朝鲜战争中,就有一位美军飞行员被我国某著名战斗英雄击落,被俘后反复表示,连续追击开火至不足50米,这样的对手着实凶狠。
40c8713810229bfdedd8a8c21985808c.jpg

朝鲜战争中一架F-86在抵近射击一架米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光环瞄准方式,从原理上说属于前置跟踪瞄准,依据目标参数及本机运动状态计算出射击综合修正角,并在瞄准视场中显示对应的瞄准光环。它有两个不可弥补的缺点:第一,既然是前置跟踪瞄准,瞄准具就必然要对目标的活动规律做出某种假设,例如假设目标继续作等速直线飞行,根据这种假设的运动规律构成综合修正角;第二,光环瞄准具在跟踪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稳环,而且越是激烈的交战,概略瞄准以及跟踪目标这两个动作完成的质量也必定越差,稳环阶段对综合修正角进行调整的时间也就越长。可以想见这样的瞄准方式,实战中命中率是高不到哪里去的。
26d2c050cfda246ea8c43bf6df7ca494.jpg

AIM-4猎鹰,早期失败导弹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当时的空对空导弹也非常不成熟。这一阶段投入使用的空对空导弹,原本都是针对可携带核弹实施洲际轰炸的轰炸机这一类低机动大型目标而设计的,因此对高机动状态目标的攻击能力很差。
  由于不具备离轴发射和全向攻击能力,飞行员想要用空对空导弹攻击敌机的话,同样必须驾驶飞机切入敌机的后半球内一定范围,保持纯跟踪方式飞行进行定轴瞄准、发射;在瞄准光环套住目标后,根据耳机中的音响信号,调整与目标的距离,使目标处于导弹的最大射程与最小射程之间,满足发射条件后持续按压射击按钮将导弹发射出去。从使用上说,这时候的导弹更像是有效射程被大大扩展了的机炮。
  而且这些早期的导弹比起机炮还有一个额外的劣势,就是常常对发射时战斗机的过载有很大的限制;机炮可以不在乎发射时战斗机处于几个G值的过载,但G值较大的时候这些老爷货导弹可就不一定还能使用了。尤其是越南热带潮湿条件下,当时导弹的故障率高到让人无法接受,更是让其实战应用表现雪上加霜,使空战的战术选择更加依赖于机炮的运用。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导弹出现以后,东西方的军官和飞机设计师们曾经一度认为机炮已经毫无用处,以至于在60年代战斗机装备机炮的比率从100%降低到50%。但越南战争充分的暴露了当时航空电子和导弹系统的不成熟、不可靠;一些机型例如F4由于没有机炮,在空战中极为被动甚至因此被击落。这些教训如此沉重,以至于在机炮已经真正无用的今天却没有人敢将之放弃。正如一个英国飞行员所说:“不管用不用得上,我永远不想没有机炮。”
196f5869e069fefb7d8dc303f10bd8a6.jpg

能量机动理论的提出者博伊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代机火控水平对三代机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越战时战斗机的进攻手段操作复杂,武器发射条件严苛,攻击效率低下;即使一方在短时间内态势占优也往往难以进行有效攻 击,空战中在中低空亚声速下近距离内进行反复的追逐、缠斗、咬尾成为最普遍的交战方式。正是这样的局面催生了约翰·伯伊德跨时代的能量机动理论,第一次以数学形式量化了飞行性能在空战中的作用,引入了系统工程的数据图表优化分析,使得设计前就掌握飞机的空战性能成为现实。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火力控制系统和机载武器的限制,不论是机炮、航空火箭还是当时的空对空导弹,在构成发射条件的过程中都需要对目标进行较长时间的稳定跟踪,甚至于往往需要逼近到目标后方较近的距离。因此早期阶段的能量机动理论主要强调攻击方切入敌方的后半球位置,并且要能够稳定跟上敌方的动作而不被甩开;能量机动中最核心的SEP指标正是这样一个反映战斗机持续稳定机动能力的概念。
07b853a5b0888e263f4bc3e74babcb38.gif
单位剩余功率(SEP)图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最早的能量机动理论中,博伊德认为,如果一架战斗机可以在飞行包线中任意一点的位置都拥有高于对手的SEP特性,并且具有迅速更改自身SEP状态的能力,可以消耗比对手更多的SEP将能量优势转化为将对手纳入己方武器包线范围内的空间位置优势,那么这架战斗机就将占据空战中的优势地位。国内很多自诩能力机动理论秉持者的原教旨主义者完全曲解了能量机动理论的本意,将迅速消耗能量转换为空间位置优势的负能量战术这一能量机动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能量机动理论自身完全对立起来,不知道博伊德泉下有知,将对这些名义上的徒子徒孙作何感想。
  单位重量剩余功率SEP=(推力-阻力)X速度/重量,它反映了战斗机的加速和爬升能力。但在战斗机设计中,这个性能与盘旋能力会发生取舍上的冲突;更高的盘旋能力需要更高的升力系数与更低的翼载荷,而翼载荷与战斗机重量成正比,与机翼面积成反比。
  在发动机(推力)确定、基本气动外形设计(升力系数)确定的情况下,提升盘旋能力只能依靠增大机翼面积实现;而机翼面积加大直接带来更大的阻力与结构重量,在降低最大速度指标的同时会严重的对SEP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随着机翼面积的加大,战斗机在大迎角下的迎风面积也会相应加大,引起阻力的急剧增加;因此增大机翼面积对于瞬间盘旋性能来说总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设计更偏重持续机动能力的战斗机来说,如果推力不能克服急剧增加的阻力,最终得到的未必是设计师想要的结果。
  最终早期的第三代战斗机空战特性的设计就主要在SEP性能与稳定盘旋性能之间进行折中,力求获得亚声速下优良的持续稳定机动能力;后来的F15、F16、苏27、米格29战斗机都是遵循这一初级阶段的能量机动理论所指导设计出来的产物。
8a89b5bb4758fe18142fd6ed94fb706c.jpg

图中的曲线就是代表炮弹落点轨迹的“热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8: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热线瞄准对机炮性能的再次提升
  对于机炮这种原理成熟,构造简单的机械武器,它本身的性能改进没有太多余地也没有太大价值;弹丸的杀伤能力提升的空间有限,散布也不可能有本质性的改善,而有效射程受限于初速和散布更不可能增加多远。但雷达、平显仪、电子计算机的综合应用,使它的瞄准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1969年,对活动光环瞄准具忍无可忍的美国空军人员根据越战经验,向美国国内提出了开发新型原理机炮瞄准方式的要求。应用全新技术的瞄准具,依托电子计算机、平显仪、雷达为基础,在70年代初获得原理性的突破,并逐渐被广泛应用。这种新型瞄准方式被称为热线瞄准,又叫做示迹瞄准或者连续命中瞄准;但最能反映它本质的名字,还是快速射击瞄准。
1a2b7339fc83c6b782086961c5881a1c.jpg

雷达热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5-1-2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