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谈航空弹射技术
由于很少有人有弹射的真实经历,航空弹射救生技术不要说是对于一般人,即使是从事飞行职业的人,也是非常神秘的。
现代高性能的弹射救生系统,机构极为复杂,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是一种高技术、高成本的系统。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喷气战机的出现,由早期热气球飞行的伞降救生系统演变而来的飞机跳伞系统,逐渐从滑膛式火药弹射系统,演变成具有快速离机、姿态控制、高速气流防护等技术的复杂弹射系统。目前弹射救生系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人类化如此高的成本、如此多的心思,投入到弹射救生技术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于生命尊重的人道主义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对于人之于战争重要性的战略性认识。1903年随着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飞行器就成为现代战争的一种重要工具,现代战争中参战国为了维持战争资源的可持续性,调动了举国的工业力量。二战中参战国家的工业力量可以在一年生产上万架战机,但具备作战能力的飞行员的培养周期却至少需要2年以上。二战中日本海上航空力量在对美太平洋舰队的作战中,从初始阶段的优势状态逐步衰退直至处于绝对劣势,根本原因就是飞行员后备力量的缺乏,到战争的后期那些没有战争经验的飞行员就成了空中的靶子。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具有作战能力的高素质人员,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因此,如何挽救高风险的军事飞行人员的生命,就不仅是关乎飞行员的个人问题了,而是关于国家命运的战略议题。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世界弹射救生技术发展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却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弹射技术领域的探索根本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米格-15、17等先进喷气战机的引进,弹射救生的问题却摆在了中国空军面前。从前苏联的引进技术我们开始了第一代弹射座椅的仿制。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苏和欧洲国家,普遍采用了第二代弹射救生技术,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机仍在大量采用第一代弹射座椅,而像初教六这样的低速教练机,仍然采用靠人自身逃离飞机的传统救生方法。
谈到弹射救生技术,人们最关注的就是飞行员的生还率和损伤程度。由于飞行中的弹射大都是在极其危险而又难以挽救飞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弹射的状态大都比较恶劣。在我刚入航校不久,本团的一名飞行教官就带领学员,在初教六夜间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成功跳伞,夜间跳伞飞行员对地面自然状况和建筑物无法判别,受伤的概率非常大,但幸运的事两人都降落在麦田里,身体无大碍,很快就恢复了飞行。
上世纪80年代,第二代弹射技术——火箭弹射技术开始逐渐在国产军机中采用,而我的第一次成功弹射,就恰恰得益于这种技术的进步。1987年2月,在一次歼六高空超音速编队飞行训练中,就在我打开加力飞机即将超音时,我的飞机与长机意外相撞,当时的飞行速度将近1000km/h,在这样的飞行速度下跳伞,不要说受伤,生还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幸运的是在飞机相撞后由于机翼受损飞机进入旋转摆动的状态,使飞机迅速减速,而此时我在座舱内已经处于悬浮状态,我被飞机巨大的运动载荷摔得满座舱的翻滚,双手根本无法抬起拉动弹射把手。我使出全身力气用脚勾住脚蹬上的束缚皮带,使身体回到了座椅上,终于拉动了弹射把手。在我弹射出舱时飞机的速度已经减小到800km/h以下,加之我年轻身体强健,强烈的弹射冲击下我毫发未损。我的这次成功跳伞除了飞机动态的偶然性因素外,刚刚换装的火箭弹射系统的优越性能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火箭弹射系统的大量采用,我空军弹射救生生还率低的现状终于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特别是0-0弹射技术的运用,使低空飞行阶段和起飞着陆阶段突发应急情况下的离机生还率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