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军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德军领导层完全不了解所需的飞机和装备数量。这种忽视从希特勒就开始了,一直蔓延到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和德国空军参谋长汉斯•耶顺内克上将身上。耶顺内克上将可以说是德国空军领导高层傲慢无知的典型代表,他在1942年还高兴地表示,他不知道每月战斗机的产量“多达”300余架该怎么办。
戈林任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王牌飞行员恩斯特•乌德特上将担任德国空军的装备生产总监,这进一步限制了德国空军的生产和研发工作。受毒品、酗酒和失败的困扰,乌德特在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决定后,于1941年11月17日自杀。耶顺内克上将也在1943年自杀——希特勒在1945年和戈林在1946年也干了同样的事情。
就德国空军的有利方面而言,能力非凡的空军元帅艾尔哈德•米尔希为恢复生产和维护活动而徒劳地战斗着,并在较小的程度上恢复了德国空军的后勤。如果米尔希能坐到戈林的那个位置上,则盟军想打赢空中战役要困难得多。德国的战争计划人员的目光是短浅的,他们希望以一支规模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空军一半的空中力量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1944年2月24日开展的“大礼拜”轰炸作战中,正在空袭施韦因富特的B-17轰炸机。在“大礼拜”行动期间,该市在两天之内遭受了三次轰炸 在美国,当罗斯福总统呼吁每年要生产5万架飞机时,航空工业立即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讽刺的是,在专制的纳粹德国,当阿道夫•希特勒呼吁航空工业每年生产5万架飞机时,却没有几个人把他的话当回事。更具破坏性的是,在优先级方面,德国空军通常比陆军或海军更低。
尽管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是精准的,但德国人对机器设备在高爆弹攻击下表现出来的坚固性感到惊讶(燃烧弹爆炸造成的毁伤更大)。德国人还发现,即使是比较复杂的设备也可以转移到比较原始的工厂中,并在短期内恢复生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