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尼尔 Do.231 是 Do.31 的发展型 / 也是很猛,12 台升力发动机,比 HS.141 进步的地方在于,升力发动机不仅用于提供升力,还兼做姿态控制
模型的底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升力发动机的排气门
意大利的 Fiat G.222 是为了满足意大利空军垂直/短距起落战术运输机要求而设计的,由垂直起落型(2x4 台升力发动机),短距起落型(2x2 台升力发动机)和常规起落型(无升力发动机),图为垂直起落型
最后常规起落型投产 / 洛克希德按许可证生产,作为 C-130 下一级的补充,美军编号 C-27“斯巴达人”
单独的升力发动机在设计上简单,升力发动机在巡航时不工作,又占用机内体积,这是死重。减少或消除死重是垂直起落飞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将升力和巡航发动机合二为一,当然就消除了专用升力发动机的死重。巡航和升力发动机合二为一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倾转喷气发动机,把发动机直接对着地面吹,当然就产生直接的升力。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是垂直起落飞机的首选呢?首先,倾转发动机对发动机在飞机上的位置带来很大的限制,不光机翼、发动机的位置必须和飞机的重心一致,也基本上只有翼下或翼尖位置,这样,一旦部分升力发动机故障或瞬时出力不足,非对称升力容易引起灾难性的事故。倾转旋翼用同步轴解决这个问题,倾转喷气发动机就基本不可能在一侧发动机失效时,由另一侧发动机补偿。再说,发动机本身十分沉重,倾转机构谈何容易。还有,发动机对进气的要求很高,否则发动机效率直线下降,但发动机在倾转过程中,进气的条件很难保证。另外,垂直起落要求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推力,巡航要求工作时间长但推力远远要不了那么多,两者之间在设计上很难协调。由发动机直接产生升力,没法取巧。从极端情况来说,滑跑起飞、用机翼产生升力,只需要很少的推力;但用喷气动力垂直起飞,至少需要 1:1 的推重比,动力要求高得多。用引射增升、Coanda 效应什么的,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四两拨一斤,小本大利。在发动机推力不足的年代,采用种种“巧”办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直接产生的升力毕竟直接,不容易受到外界非理想条件的限制,理论计算和实际情况之间不会出太大的意外。
美国的贝尔 65 型研究机最先对倾转喷气发动机进行研究。在“制海舰”还热火朝天的年代,格鲁曼为替代弹射起飞的 S-3,推出用倾转喷气发动机的 698 型方案,作为 XFV-12 战斗机的补充。高亚音速的“鹞”式战斗机之后,英国一直意图推出超音速垂直起落战斗机,Hawker Siddely 并入 BAe 后,推出 P.103 方案,也是采用倾转喷气发动机。不过 P.103 放弃了垂直起落,而是采用超短滑跑起飞/垂直降落的所谓 STOVL 模式,对发动机的要求大大降低,对实际作战灵活性又没有太大的损失,一度差一点被美英军方选中。
贝尔 65 是倾转喷气发动机的先驱,但发动机置于翼下,进气是不是会受到阻碍?/ 为了最大限度地简化,贝尔 65 连常规的起落架也没有,只有直升机才有的滑橇式起落架
机尾有用于姿态控制的小喷嘴
格鲁曼 S-3 作为美国海军航母反潜和加油的主力,已经垂垂老矣,格鲁曼向美国海军提议,用 698 型垂直起落飞机接替 S-3 / 格鲁曼 698 型采用倾转发动机产生垂直起落的升力
BAe P.103 方案,采用倾转的翼下喷气发动机,可以实现超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即所谓 STOVL(short take off and vertical landing) / P.103 三视图
据说美国也对 P.103 表示兴趣,这是美国空军涂装的 P.103 想象图,和上面的 P.103 略有不同
从纯倾转喷气退一步,将倾转喷气和专用升力发动机混合使用,可以增加发动机布置上的灵活性。这样可以降低对升力-巡航发动机的推力要求,缓解工作条件,延长寿命,另外增加专用的升力发动机作为升力-巡航发动机的补充,用于短时间的垂直起落。在冷战高峰的 60 年代,西德作为抵御上万辆苏军坦克和几千架作战飞机的前沿,面临作战机场在第一时间被全面摧毁的现实危险,着力研制垂直/短距起落作战飞机,曾有计划组建一支“全垂直/短距起落化”的空军,其战斗机部分称为 VJ-101,最后获选的方案就是由 Messerschmitt、Heinkel 和 Bolkow 合组的 EWR(Entwicklungsrin)提出的,采用倾转喷气和巡航喷气发动机相结合的混合方案,采用翼尖倾转升力-巡航发动机加座舱后机身内的专用升力发动机。从实现垂直起落的角度来说,VJ-101 的设计是成功的,也能够达到超音速,但 VJ-101 遇到后来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共有的问题:炽热的喷气在地面反弹,然后被发动机重新吸入,极大地影响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炽热喷流对地面的烧蚀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同时,垂直起落耗油极大,对载弹和航程的影响太大,以至于“鹞”式战斗机的前身“鹰”式(Kestrel)被戏称除了飞行员外,只能载一包香烟,航程只够绕小城飞一圈。VJ-101 也有同样的航程问题。很快,VJ-101 的飞行员们就发现,短短的滑跑可以极大地缓解炽热喷流回吸(hot exhaust re-ingestion)问题,同时减轻对地面的烧蚀,也大大增加了载弹和航程。然而,垂直起落的要求对战斗机的性能影响还是太大,VJ-101 不足以对付性能日益增高的苏联战斗机。分散部署在事实上也证明不实际,分散部署远远不是能够在林中空地垂直起落那么简单,分散的地勤和指挥体系没法保证高烈度条件下的作战节奏,北约空军的战略思想由分散部署的低性能战斗机转向集中部署高性能战斗机,由机场的钢筋混凝土加强掩蔽部保护,增加生存力,VJ- 101 下马了。
Messerschmitt P 1227 方案,比较循规蹈矩,图中横七竖八的管道是升力-巡航发动机尾喷管中断引出的向下的推力偏转喷管,由关闭尾喷管产生升力
采用 4 台升力-巡航发动机加一台升力发动机
VJ-101 是 He 231 和 P1227 的结合,和 F-104 有几分相似。本来嘛,VJ-101 就是取代 F-104 的 / 每侧翼尖有两个一组的升力-巡航发动机
翼尖发动机倾转,就可以实现垂直起落 / 德国空军对 VJ-101 的垂直起落能力寄予极大的希望,意图实现分散部署,极大地增加作战弹性,减低对容易遭到集中打击的机场的依赖
光靠翼尖的升力发动机还不够,还有座舱后的专用升力发动机帮忙 / VJ-101 完成了很多次垂直起落、悬停到平飞的转换
VJ-101 也是德国航空工业凤凰涅磐的希望,但这个希望最终没有实现
VJ- 101 下马后,为了大幅度提高垂直起落战斗机的性能,EWR 在美国、北约和德国的资助下,转入“先进垂直攻击机”(Advanced Vertical Strike,简称 AVS)的研究。为了避免升力发动机对气动外形的影响,AVS 别出心裁地将升力发动机装在可伸缩的支架上,在垂直起落时伸出去,减轻反射喷流对机身的烧蚀。机身背部的进气道可以缓解高温喷气回吸的问题,但可能带来大过载机动时进气道气流畸变的问题,限制机动能力。后机身的升力-巡航发动机采用推力转向喷管,减少死重。AVS 还采用 70 年代时髦的可变后略翼技术,意图极大地提高性能。但这样集中地采用高风险、高重量的技术,最后无疾而终并不奇怪。AVS 也下马后,德国最后和英国、意大利一起,转入“多任务作战飞机”(Multi-Role Combat Aircraft,简称 MRCA),这就是后来的“狂风”战斗轰炸机。
VJ-101 下马后,EWR 继续研究新的垂直起落战斗机方案,多采用背部进气道。这不是出于现在的隐身考虑,而是让开地方,为升力发动机腾地方,同时缓解下洗喷气回流吸入发动机的问题
美国海军对 AVS(Advanced Vertical Strike)也一度很有兴趣 / AVS 垂直起落时的情景
AVS 的三视图,可以看到 AVS 不光垂直起落,还具有可变后略翼,其重量可想而知
翼尖倾转的升力-巡航发动机不是 Heinkel 的专利,美国的贝尔在同期也在研制 XF-109(也称 D-188),同样采用两两一组的翼尖倾转的升力-巡航发动机,在座舱后另有两台专用的升力发动机,特别的地方是,在机尾另有两台专用的巡航发动机,全机共有 8 台通用电气的 J85 涡喷发动机,其中翼尖和机尾的 6 台有加力。这是和 F-5 战斗机上相同的发动机,而不是专用的升力发动机。XF-109 只达到全尺寸模型阶段就下马了,那么多发动机的成本、维修和可靠性都是问题。
美国空军本来准备将 XF-109 作为 F-104 的后继,两者都有几分相像
[size=0.83em]2012-10-29 12:33 上传
下载附件 [size=0.83em](59.28 KB)
XF-109 全尺寸模型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