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斯•詹金斯(Dennis R. Jenkins)和托尼•兰迪斯(Tony R. Landis)
翻译:李昭辉
原文发表在2004年9月刊的《空中力量》(Airpower)杂志
来自空军之翼
译者注:本文原文发表在2004年9月刊的《空中力量》(Airpower)杂志上,原作者是丹尼斯•詹金斯(Dennis R. Jenkins)和托尼•兰迪斯(Tony R. Landis)。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似乎想让所有种类的飞机——战斗机、轰炸机、民航客机,甚至是通用航空飞机——在未来都实现3倍音速飞行。当然了,事实证明,3马赫飞行比人们最初所认为的要困难得多。在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技术方案中,看上去截击机是最能从更快的飞行速度中获益的,因为这可以令其在离所保卫的目标尽可能远的地方击落敌人的轰炸机。于是,美国空军便开始着手研发一款能以3倍音速飞行的截击机,不过他们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历史起源
若是追根溯源的话,F-108战斗/截击机可以回溯到1952年。这一年,美国空军东北空中司令部司令莱曼•惠特顿(Lyman P. Whitten)少将提议,研发一种航程非常长的截击机。惠特顿认为,即将部署的“赛其”防空网(SAGE,即“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的缩写)可以提供一定的预警时间,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以拦截迫近的苏联轰炸机——在它们威胁美国和加拿大之前。在惠特顿少将看来,将波音公司的B-47“同温层喷气”轰炸机改装一番,再加挂上几十枚空对空导弹就是一款用来执行此类任务的合适的空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