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瞄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将战斗机在各状态下(高度、速度、迎角、侧滑角、俯仰度、坡度、弹头初速、弹道系数等等条件)发射出的每一颗炮弹(不管此时机炮是否已经真的开火)相对于本机位置的弹着点都计算出来,并连接成一条动态的曲线,显示在平显仪上;热线的起点是一个十字,代表炮口,而最远的一点则对应瞄准具设计中的最大射程。
在热线上有一个活动的瞄准圆,处于圆心的特征点也就是俗称的热点,它代表的弹着点与炮口的距离正好等于该机与目标的距离。通常情况下热线瞄准的测距由雷达完成,无需人工干预,但必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光学测距;方法和活动光环瞄准类似,首先装定目标的翼展数值,转动测距把手,使目标翼展视角等于瞄准圆环的直径。
在新的机炮瞄准方式中,由飞行员替代瞄准具判断目标的运动规律,当预计目标的运动轨迹即将与热点重合的时候,提前一个炮弹飞行到目标距离所需的时间开火;当机炮处于持续开火状态下,平显仪上显示目标与热点重合时,目标即被炮弹命中。
阵风平显仪的录像截图 由于不再需要跟踪-稳环过程,因此战斗机无需切入对方后半球进行稳定跟踪即可射击;而瞄准时间的大大缩短,使得在空战中的一方哪怕仅仅是占据很短时间的优势态势,例如在机炮射程范围内将机头(准确的说是炮弹的弹道方向)准确的指向对手,也有相当大的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致命攻击,将另一方击落。
相对于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与交战空间,仅仅数百米的有效射程始终是机炮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极大提升了机炮使用性能的热线瞄准方式,虽然远不足以对已经开始真正步入导弹时代的空战模式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但它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就是火力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将越来越快,机载武器系统的使用限制将越来越宽。
这个趋势很快以更加猛烈的势头在空对空导弹上展现出来,并彻底推动了空战理论的又一次转变。在新时代的空战中,中低空亚音速下近距离内进行反复的追逐、缠斗、咬尾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谁更敏捷、更能先将自己的机头指向对方谁就能获得胜利。而这一阶段的产物,也就是1980年以后开始研制,强调跨超声速机动能力,普遍具备飞火交联功能的后期三代战斗机以及第四代战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