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3-117VMA-SB2/M涡桨发动机安-140支线客机
马达西奇公司直升机发动机产品的最新成果乃是MS-500V型涡轴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适用于起飞重量达6吨的直升机,输出功率450轴马力,燃油消耗率0.294kg/hp-h,并且计划用于装备俄罗斯安萨特-U轻型直升机(目前安装的加拿大普-惠发动机)和米-54中型多用途直升机。马达西奇公司原为米-26T直升机供应D-136发动机,其最新改进型D-136T2采用新设计的增力电控发动机,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涡轮轴发动机。
MS-500V小型涡轴发动机外形优美的米-54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全尺寸模型
根据2011-2020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武器计划,俄罗斯对于米-26这类大型直升机的需求持续提升,而像中国这样大量拥有卡/米系列俄制直升机的国家在未来更新计划中同样对乌克兰生产的直升机发动机形成依赖。因此马达西奇公司在直升机涡轴发动机领域的未来发展空间依然保持乐观局面。
米-26使用的D-136发动机,1系列最大输出功率11400轴马力
不容忽视的综合能力
除了重型发动机和直升机涡轴发动机以外,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在中型客机/运输机的发动机方面也拥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D-36和D-436系列发动机至今仍保持着独联体国家中产量最高发动机的记录。
D-36是马达西奇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三轴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1977年开始量产,主要用于装备雅克-32、安-72和安-74等运输机。该型发动机采用单级压缩机和双转子设计,推力达63.75千牛,压缩比20:1。其风扇叶片采用钛合金,发动机外壳采用“凯夫拉”材料,设计有反推力装置。而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制的D-436发动机于1985年问世,性能在D-36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它采用了新设计的压缩机,推力达75.2千牛,压缩比21.9:1,推重比达5.6,而净重控制在1250公斤。D-436型涡扇发动机显著提高了雅克-42和安-72的后其改进型的综合飞行性能,尤其是短距起降能力,而且后来又相继应用在安-148支线客机、图-334支线客机和别-200两栖飞机等机型上。
D-36涡扇发动机D-436涡扇发动机,增加反推装置图-334支线客机
在小型喷气飞机发动机领域,马达西奇的AI-25/DV-2系列喷气发动机无疑最具名气。这些发动机专为高级教练机、轻型攻击机、轻型战斗机的市场需求而研制。从上世纪60年代起,马达西奇的这类涡喷发动机已经累计生产3000余台用于著名的L-39/59教练机以及中国的K-8教练机。在雅克-130教练机上,马达西奇公司也为其配套生产了200多台DV-2S型(即RD-35)发动机,其卓越的性能经受住了时间和各国用户的考验。而最新开发的AI-222-25系列涡喷发动机设计源自DV-2,我国L-15高级教练机目前部分采用的就是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这种发动机。其加力涡扇版的AI-222-25F型发动机在加力燃烧室启动时能够产生4200千克的推力。据称其衍生型AI-222-28F和AI-222-30F更可以分别产生4500千克和5000千克的推力,性能不容小觑。
AI-25TL涡扇发动机AI-222-25F加力涡扇发动机,已经安装在L-15原型机上(威猛摄影)
除了飞机发动机外,马达西奇还在导弹发动机领具备一定的实力。凭借与俄罗斯一贯的经济和军事合作传统,该公司曾为俄罗斯X-35、X-55和X-59系列陆基巡航导弹提供发动机,甚至还在莫斯科附近建立了一家组装工厂以降低成本和方便交付。不仅如此,乌克兰方面近年还在积极和俄罗斯军方磋商,试图为俄罗斯新型巡航导弹提供改进型的发动机,并承诺换装乌克兰新发动机的导弹不仅体积有望缩小20%至30%,射程起码能提升50%。如果马达西奇公司在导弹发动机市场上能打开局面,无疑又将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X-59系列陆基巡航导弹的小型涡扇发动机
面向21世纪的马达西奇
尽管马达西奇这家百年企业曾经书写过辉煌的历史,却因为前苏联的解体而大受影响,一度遭遇生死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乌克兰的航空工业迅速萎缩,年出口额不足1亿美元,到21世纪初时航空工业总产值才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0年以来,乌克兰国内航空工业开始恢复性增长,马达西奇公司成为乌国内三大航空产品出口厂家之一,出口总额占据九成。不过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乌克兰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却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受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三方的挤压,一直难以摆脱困境。这主要体现在国家资金投入短缺、航空工业技术研究驻足不前且趋于老化以及国内外需求降低等方面,使得乌克兰航空工业产值目前只占世界的0.1%,居第90位。
尽管马达西奇公司也深受大环境不景气的困扰,这家拥有光荣传统的企业却不甘心就此沉沦。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该公司近年已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首先是立足自身改善管理,1995年股份制改造成功后,马达西奇公司持续加强技术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每年平均用于研制新型航空发动机和改进现有发动机的投资额达到了1800万美元,产品技术上走以大型和超大型运输机为主的路线;市场方面重视中印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开拓,通过强化出口和对外合作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此外还力图保持和俄、美、欧的合作以求拉动公司发展。上述措施很快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公司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2010年净利润更达到1.47亿美元,公司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08亿美元。总经理维契斯拉夫-巴古斯拉夫表示,未来公司不但要进一步争取投资,而且要在新产品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如果从乌克兰政府和民间航空工业企业界都能有这样清醒务实的主观认识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举措,乌克兰或能重新跻身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强国行列。(已载《兵工科技》2013年08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