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的之箭——阿根廷的喷气战斗机方案
原作者:康玮20 世纪 50 年代初,阿根廷的航空工业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辉煌,为了实现阿根廷工业的历史性飞跃,该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箭”系列喷气战斗机便在此时诞生,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浮光掠影而已,阿根廷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箭”这个名字来源于马普奇(Mapuche,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语“Pulqui”,虽然有 3 架喷气实验机用过这个绰号,但相互之间却没有什么瓜葛,本文将着重介绍前两种机型:IAe.27“箭”I和 IAe.33“箭”II。
IAe.27 “箭”I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政府决意加快空军建设的步伐,在政府鼓励下,位于科尔多瓦(Córdoba)的阿根廷军用航空工厂(Fábrica Militar de Aviones,后改称 Instituto Aerotécnico,即航空科技研究院,简称 IAe)开始寻求国外帮助,以完成首架国产喷气战斗机的研发工作。1946 年,IAe 请到了著名飞机设计师艾米尔.德瓦蒂纳(Émile Dewoitine,曾在德国入侵法国时流亡南美),德瓦蒂纳于 5 月 28 日到达阿根廷,随后在 6 月 26 日同该国航空部正式签约,他的设计组里也有不少阿根廷工程技术人员,如 IAe 的主管 J.I. San Martin 等。
IAe.27 “箭” I 是南美洲国家自行开发的第一种喷气战斗机 项目不久便正式启动,1946 年 8 月 9 日,一架 1:1 大小的木制模型在 IAe 的风洞内进行了测试,同年 9 月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1947 年 8 月 9 日,IAe.27 的首架原型机在位于科尔多瓦市的伞兵学校的机场上升空,试飞员是埃德蒙多.怀斯(Edmundo Weiss)中尉,10 分钟的处女飞行使阿根廷成为世界上第 9 个能够独立设计喷气战斗机的国家。由于试飞时的最大速度只能达到 720 公里/小时,与 850 公里/小时的设计目标有明显差距,原型机的翼展于是被缩短了 75 厘米。1947 年 9 月 22 日,怀斯驾驶“箭”I 飞抵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为总统进行过飞行表演后该机又向布城的市民们展出,12 月 9 日怀斯驾驶该机返回科尔多瓦,1948 年 10 月 8 日,阿根廷官方首次公开展示 IAe.27,当天驾驶“箭”I 的是IAE 公司的试飞员路易斯.瓦罗尼(Luis Valoni)中尉,于之一并展出的还有 IAe.30 和阿根廷的“空军 1 号” –维克斯“维京” 等。尽管德瓦蒂纳有着深厚的设计功力,但对革命性的喷气引擎和由此引出的航空动力学方面的新问题却很不适应,虽然“箭”I 采用全金属构造和三轮车式起落架,德老仍然对传统的平直翼和德式垂尾恋恋不舍,这些过时的设计本不应该出现在这样一架高速飞机的身上,后来“箭”I 只是偶而进行一些飞行活动并在 1956 年 3 月退役。
罗尔斯-罗依斯“德文特”(Derwent)式引擎被布置在机身前部 IAe.27 在测试飞行中的表现相当差劲,尤其是存在推力不足的缺陷,再加上操作和维护保养都比较复杂,阿根廷人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德瓦蒂纳也无奈地返回了欧洲。值得欣慰的是,阿根廷空军并没有就此泄气,他们仍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实现其喷气战机的发展计划。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地看见该机的副翼和襟翼
技术特点
机翼: 梯形悬臂式下单翼,硬壳式构造,可承受16 G的最大过载,该机携带的 1,200 升燃油全部装在机翼油箱内
襟翼: 全金属制造,静态平衡或空气动力平衡,液压驱动
尾翼: 升降舵无补偿片,由座舱内的调节器控制其偏转角
方向舵: 全金属制造,静态平衡或空气动力平衡,由飞行员通过刚性连杆操纵
机身: 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截面为椭圆形
座舱: 舱盖由 3 部分组成,中间部分可向后滑动,飞行员座椅为固定式,也可以换装弹射座椅
起落架: 可收放三轮车型,主起落架使用邓洛普(Dunlop)27x200 型,前起落架使用邓洛普 19x600 型,收放机构为液压驱动,刹车为气动式,起落架在紧急时刻可以被抛弃
引擎: 罗尔斯-罗依斯“德文特”5 ,最大推力 1,632 千克
武装: 原型机无。计划使用 4 门 20 毫米航炮,安装用于携带炸弹和火箭弹的挂架等
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空军博物馆成为“箭”I 的归宿,注意悬挂在上方的霍顿飞翼滑翔机
涂装样式
全机被涂成番茄红,首飞时该机只在机身侧面涂有圆形国籍标志。在机翼截短后,其上下翼面都涂上了圆形标记,而在方向舵两侧则涂有微型阿根廷国旗,1947 年晚些时候,“IAe-27”字样出现在机身前部,同时增加的还有 1 个黄色的圆圈,里面涂有黑色字母 P(P 代表原型机),这个记号还出现在方向舵上(位于国旗下方)。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送到国家航空博物馆前,该机的涂装样式有所改变:白色的“IAe-27”被喷涂在靠近平尾的机身下侧,圆形国籍标志则向前移动,座舱下方涂有“Pulqui I”的字样。后来该机又被涂成深红色,从进气口到喷管间的机身侧面涂上了两道白带。该机目前使用的是与试飞时十分接近的涂装样式。
相关参数
翼展: 11.25 米(后为 10.50 米)
全长: 9.69 米
全高: 3.39 米
机翼面积: 19.70 平方米
主起落架轮距: 2.46 米
空重: 2,358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600 千克
翼载: 184 千克/平方米
最大速度: 720 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600 公里/小时
着陆速度: 150 公里/小时
爬升率: 1,500 米/分
升限: 14,000 米
作战半径: 900 公里(600 公里/小时)
续航时间:1 小时 30 分(600公里/小时)
来到阿根廷的 Ta 183
二战结束后,众多优秀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阿根廷,其中就有天才的飞机设计师如库尔特.谭克(Dipl. Ing. Kurt Tank)和莱因.霍顿(Reinmar Horten)等。尽管 Fw 190/Ta 152 系列战斗机已经名垂青史,谭克还是很乐意开始第二次职业生涯,他成功网罗了一大批前福克-武夫公司的技术人员。1947 年,谭克的设计组在科尔多瓦成立,任务是为空军设计一种性能大幅超越“箭”I 的喷气战斗机,该方案被命名为“箭”II,这项任务对谭克来说算不上困难,因为他的设计组早在 1944 年末就在为德国空军开发第二代喷气战斗机了,这种被称作 Ta 183“乌鸦”(Huckebein)的新式飞机具有紧凑的结构和洗练的外形,主翼带有 32 度后掠角,使用亨克尔 He S011A 喷气发动机,该机在 7,000 米高处可以达到 967 公里/小时的极速。由于拥有研制 Ta 183 时积累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成果,谭克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现成的资源完成设计,然后再生产出原型机进行测试飞行。谭克不知道苏联此时也在利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数据设计他们的喷气战斗机,即后来的米格-15。
IAe.33 与苏联表兄类似,“箭”II 也装备了罗尔斯-罗依斯“尼恩”(Nene)II 引擎,虽然“尼恩”比 He S011A 具有更大的功率输出,但是“尼恩”采用了离心式压气机,比采用轴心式压气机的 He S011A 需要更大的机身截面,“箭”II 的外形因此变得较为丰满,不过仍然算得上优雅。带有负攻角的主翼被安装在机体上部,其 40 度的后掠角甚至比 Ta 183 的还大,引擎被布置在飞机的重心处,T 形尾带有一定的后掠角,飞行员坐在加压座舱内,其水滴形的座舱盖可以提供良好的视野,该机的机载武器为 4 门 20 毫米航炮(机头两侧各有 2 门),与德瓦蒂纳设计的“箭”I 不同,“箭”II 采用了许多航空制造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使阿根廷的航空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上面两张图片直观地反映了“箭”I 和“箭”II 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左侧的是“箭”I 的座舱,右侧是“箭”II 的座舱)
IAe.33 “箭”II
首架原型机 IAe.33“箭”II No.1 实际上是架无动力滑翔机,主要用途是研究机体的空气动力特性。和以往一样,库尔特.谭克亲自试飞了这架原型机,经过一系列测试飞行,谭克欣慰地发现“箭”II 的设计几乎没有什么缺陷,空军于是下令制造一架装有动力系统的原型机。IAe.33 “箭”II No.2 于 1950 年 6 月 16 日首飞,试飞员是埃德蒙多.怀斯中尉,3 天后由前福克-武夫公司的试飞员贝恩斯(Behrens)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而谭克本人则在随后几周内亲自完成了大量试飞工作。第 2 架原型机的性能相当出色,不过和它的表兄米格-15 一样,该机的操纵性能在其飞行包线的极限区域内会迅速恶化,而航程过短的问题直至第 5 架原型机出现后才有所好转。“箭”II 的 3 号和 4 号原型机也相继完工,它们在 1952 年加入到飞行测试的行列中。“箭”II 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时任阿根廷总统的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on)前往 IAe 工厂参观时,由贝恩斯驾驶的 3 号“箭”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坠毁,飞行员当场丧生。
“箭”IIe
和前 4 架原型机的涂装风格不同,IAe.33“箭”II No.5 以白色为主色调,机身侧面涂有醒目的红色箭头,另外翼尖、垂尾顶部以及平尾都被涂成红色 最后一架原型机 No.5 是“箭”II的增程版,代号“箭” IIe,在加强的机翼里装有 2 具整体油箱,1953 年席卷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使机载武器的开发进度明显放慢,后来花费巨大的“箭” II 项目终于在外界压力下被搁置起来,最初只是暂时性的,可随着 1955 年庇隆政府的垮台,该项目就再无翻身之日了。设计组被解散后,技术人员纷纷前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库尔特.谭克曾试图返回德国工作,不过由于接受了印度的邀请,谭克本人直到 70 年代才回到德国,重新开始在那里的工作和生活,库尔特.谭克于 1983 年逝世。今天,“箭”I 以及“箭”II 的 5 号原型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空军博物馆内公开展出,它们已然成为寄托阿根廷人富国强兵之梦的精神图腾。
库尔特.谭克(最右)在印度帮助发展了 HF-24 暴风之神战斗机
关于“箭”II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