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哈维兰双尾撑战斗机小传——“吸血鬼”的诞生
原作者:Armstrong二战中以生产“蚊”式木头飞机而闻名的英国德哈维兰飞机公司也是喷气时代的先驱,他们研制的“吸血鬼”是英国第二种实用化的喷气式战斗机,结构简单且性能优良,广受欢迎。“吸血鬼”采用比较独特的双尾撑布局,德哈维兰公司在该机的基础上又研制了改进型“毒液”/“海毒液”,以及更大型的“海雌狐”舰载战斗机,但都无法再现“吸血鬼”的辉煌。1963年德哈维兰公司被霍克•西德利收购,“海雌狐”也成了德哈维兰公司的战斗机绝唱。
两架编队飞行的“吸血鬼”F.3 英国皇家空军军官弗兰克•惠尔特在30年代开始研究涡轮喷气推进技术,很快就有了突破。1940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格罗斯特G.40(也被称为格罗斯特“惠尔特”)首飞,该机安装一台惠尔特公司制造的离心式涡喷发动机,也就是说压气机叶片外形类似于水泵叶片,使用离心原理把空气压缩后再提供给燃烧室,而不是像轴流式涡喷发动机那样由多级串联风扇组成。随着喷气式飞机速度要求的逐步提高,横截面积大、压气效率低的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终走入了死胡同,只有涡轴和涡桨发动机还采用这种结构,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喷气时代的黎明时期,离心式涡喷发动机的效率高于轴流式,且更易于维护。
弗兰克•惠尔特和他的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模型
格罗斯特G.40也被称为格罗斯特E.28/39(军方招标书编号)
格罗斯特G.40验证了惠尔特发动机的可行性,但惠尔特W.1发动机的推力仅为390千克,离实用化要求还差得很远,格罗斯特G.40的性能也落后于同时代的螺旋桨战斗机。之后在战争重压下,英国放缓了惠尔特发动机深入研究的步伐,不过事情在1943年初有了转机。在德国喷气式发动机情报的刺激下,1942年11月英国军方提高了涡喷项目的优先级,罗罗和德哈维兰公司以惠尔特发动机为基础研制的大推力离心式涡喷发动机也日趋成熟。1943年3月5日格罗斯特的“流星”双发战斗机原型机在德哈维兰“哈尔福德”H.1(由福兰克•哈尔福德少校在惠尔特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推动下升空,标志着英国第一种实用化喷气式战斗机的诞生。
蒸汽朋克风格的惠尔特W.1发动机
保存至今的“流星”原型机DG202/G
福兰克•哈尔福德少校(左)站在“哈尔福德”H.1发动机后
“吸血鬼”诞生记
与“流星”并行研制的还有一种德哈维兰研制的轻型单发喷气式战斗机,1941年德哈维兰首席设计师R•E•毕晓普率领设计组针对空军部的E.6/41号需求推出了DH.100方案,该机采用类似于P-38的平直翼双尾撑设计,安装一台最大推力1225千克的“哈尔福德”H.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生产型将配备20毫米机炮。1942年4月空军部订购了两架原型机,很快又增加了第3架。
DH.100设计草图,勾勒出了日后“吸血鬼”战斗机的雏形
由于空军部和德哈维兰忙于其他项目,所以DH.100的进展一度很缓慢,在涡喷项目的优先级提高后,DH.100获得了“蜘蛛蟹”的保密代号。1943年9月20日第一架DH.100原型机首飞,试飞员是杰弗里•德哈维兰的儿子小德哈维兰。原型机没有安装武器,首飞总体上令人满意,只是副翼操纵过于灵敏,此外还存在偏航稳定性问题。
小德哈维兰驾驶DH.100原型机首飞成功
第一架DH.100原型机LZ548/G
1944年3月17日第二架DH.100原型机首飞,第三架DH.100原型机换装了哈尔福德H.1A发动机并增加了机炮,H.1A的推力和H.1相同,但更为耐用。实际上第三架原型机的首飞早于第二架,是1944年1月21日。DH.100的试飞和评估进展顺利,一名皇家空军飞行员表示“从未飞过这么好的飞机”,尽管偏航稳定性问题始终存在,但瑕不掩瑜。事实上DH.100的转弯性能甚至超过了“喷火”XIV,因为该机的空战翼载仅有161千克/平方米,低于“喷火”XIV的171千克/平方米。皇家空军对DH.100的测试表明该机的性能在全部高度上都大大优于“喷火”,低速初始加速率和滚转速率尤为突出。
第二架DH.100原型机LZ551/G
第三架DH.100原型机MP838/G
为了解决偏航稳定性问题,第一架原型机在机鼻安装了如此奇葩的垂直安定面
“吸血鬼”的机动性全面超过了“喷火”
1944年4月空军部为DH.100取了“吸血鬼”的名字,5月签署了120架生产型“吸血鬼”F.1的合同(实际上当时皇家空军还在用罗马数字编号系统,后来才改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所以正确编号应该是F.I,为了行文方便本文还是统一用F.1)。1945年4月20日第一架生产型“吸血鬼”F.1首飞。
第一架生产型“吸血鬼”F.1 WG274
1945年7月23日第一架DH.100原型机起飞后一个燃油泵发生故障,试飞员杰弗里•派克急忙驾机迫降,幸好最后毫发无伤。另两架原型机在完成试飞任务后进入博物馆颐养天年。
“吸血鬼”家族
“吸血鬼”是一种外形优雅而个性鲜明的飞机,中央机身就像一个拉长的鸡蛋,双尾撑直接固定在中单翼上。该机采用液压收放的短腿前三点式起落架,所有起落架都是单轮形式,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鼻,主起落架向外收入机翼。“吸血鬼”的三角形进气口布置在翼根,唇口最内侧有用来排除附面层的凸缘,而不是现在常见的附面层隔板。哈尔福德H.1A的生产型——“小妖”1涡喷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后部,双尾撑布局最大限度缩短了“吸血鬼”进气道和尾喷管的长度,减小了因气动摩擦而损失的发动机推力,这对于早期喷气式飞机来说尤为重要。为了方便维护,“吸血鬼”的上下发动机盖板都可以移除,此外还另有4个发动机维护口盖。
“吸血鬼”F.1的总体结构
进气口附面层的凸缘
正在维护发动机的“吸血鬼”T.35
“吸血鬼”的机翼为梯形平直翼,机翼后缘外侧是副翼,内侧是被尾撑分成两部分的开裂式襟翼,在襟翼和副翼之间是奇特的偏转式减速板,使用时垂直偏转形成一块阻挡气流的面板。尾撑末端的后掠双垂尾间以矩形平尾连接,平尾的安装位置较高以避开喷流的影响。每个尾撑末端下方还有一个鼓包凸起防止擦尾。“吸血鬼”采用传统的无助力钢索操纵系统。
“吸血鬼”的4片开裂式襟翼
襟翼外侧就是奇葩的偏转式减速板
“吸血鬼”继承了 “蚊”式的木头制造工艺,机身分为左右两半单独制造,在模具上层层敷设轻木夹芯云杉板材胶合而成,然后合拢胶合,最后在机身表面覆上粗棉布。经过了 “蚊”式和“大黄蜂”战斗机(同样是木头飞机)的规模化制造后,德哈维兰对木头制造工艺已经驾轻就熟了。“吸血鬼”的其余部分主要使用铝合金制造。
“吸血鬼”F.30的两瓣木头机身合拢胶合
整个前机身都是木头制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