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扁线相比铜线横截面积的小幅增加,也会在硬件上降低电阻值,从而降低发热损耗、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其次,既然提到了降低发热损耗,这款上汽自然电机的冷却系统确实值得“吹”一波。它采用了与变速箱一样的油冷形式,并且是独立的循环。除了电机内腔必须的少量、油膜形式的润滑和控温,其亮点是在电机外部布置了油冷管路。
如此设计,解决了电机集成在变速箱中紧凑结构的实际问题,虽然是与变速箱油冷分开的,但用变速箱油即可,无需发愁水冷系统“水”的来源与布局,达到了避免电动机温度过高功率有损失,保证效率的目的。
而其实要详解这套变速箱的冷却系统,其实是一套复杂的油冷+水冷+风冷体系:电动机本身以及变速箱是油冷,电机控制器和TOC(油冷控制器)等相关组件为水冷,这套变速箱的壳体、内部集成的HCU(联合电子供货)是风冷。三种形式共同协作,成为了第二代EDU智能电驱变速箱充分发挥实力的后援保障。
而既然cue到了电机控制器,在此也简单聊一下。评判这个水冷部件的好坏,主要其实在于控制系统的软件如何,不过此次活动的研发人员主攻硬件,没有分享这方面,留下了一些遗憾。而从硬件角度来说,直接将电机控制器“架”在了变速箱的顶部,能够解决掉动力传输振动的负面影响,足以看出这项自主研发部件的实力了。
[·花更多成本来降低成本·]
对于这款全新开发的插电混动变速箱来说,基础硬件架构相比上一代产品的重新开模,以及配套软件的开发,全都离不开一个“钱”字。从笔者与研发人员的沟通来看,这款变速箱笔者猜测的10亿元人民币投入,得到的反馈是“不够”。
这么大投入的结果,首先自然是前文的提升动力系统实力,另一方面研发人员竟然说是降低了成本,这从何说起呀?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这款变速箱现阶段主要搭档1.5T发动机,但它其实能适应更多的横置发动机前驱平台,这种“万金油”的特性,可凭借后续车型数量与体量的增加来平衡成本。
第二,自主研发的产品自己制造,上汽集团早就建立好的零配件生产体系,相比从供应商定制+采购的方式,能省出相当可观的花费。
第三,在智能制造、工业化4.0概念盛行的今天,上汽集团的零配件制造也迎来了升级,这款变速箱的整个生产线只需10几个工人,具备了超过70%的自动化率。凭借这种“隐性”的方式,也能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
[·写在最后·]
此次活动只展示与解读了上汽集团第二代EDU智能电驱变速箱的相关技术,连软件控制方面都没能让一探究竟,多少留下了一些遗憾,而且这款变速箱作为插电混动系统的一部分,装备在本月12日刚刚上市的名爵6混动版实车上,实际表现如何?也埋下了伏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