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293|回复: 14

从中国研发垂直起降战机浅谈STOVL发动机.第二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8 2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万磁王 于 2015-4-23 20:44 编辑

神鹰振翅飞,清波自在垂——从中国研发垂直起降战机浅谈STOVL发动机.第一篇

神鹰振翅飞,清波自在垂——从中国研发垂直起降战机浅谈STOVL发动机.第二篇

神鹰振翅飞,清波自在垂——从中国研发垂直起降战机浅谈STOVL发动机.第三篇

原作者:兵器迷的天空


续第一篇:
  看了大家对第一篇升力方案路线的争论,忍不住再唠两句。
  短垂动力的升力,大致两个问题:
  ——升力和推力分立,还是一体
  ——喷气是用常温气还是用燃气
  如果分立,两套独立系统,用后燃气,比如雅克,死重太大。但是雅克虽死,技术永存,就是三轴承喷管(后面有详述)。
  如果用纯粹的一体,就比较难在前后升力上都用后燃气或都用常温气。PW曾有方案是都用燃气,但燃气在燃烧室后面产生,要引高温气流到前面来很困难。如果都用常温气,涵道比不知要大到哪里才算够。最后折中为就近原则,常温气和燃气都用,前面用低压压气机常温气,后面用燃烧室后的燃气。
  比如鹞式,升推一体,燃气和常温气都用。飞马式就是前喷管走常温,后喷管走燃气。看下图1:前喷管气体从低压压气机出来,后喷管气体在燃烧室外套和火焰筒之间设放气环出来。问题是外涵道气流多了,涵道比高,发动机迎风阻力太大。而且,4个喷管之间的距离小,且都围绕战机重心很近的距离。这样控制力矩比较短,飞控比较麻烦。鹞式的安全性问题严重,或许和这个有关。(美国海军陆战队1971年从英国引进鹞式,它在非作战情况下共发生了300多起事故和900多起险情,导致45名飞行员死亡,事故率之高是美国喷气机空前的)
e3sGsNq.jpg
飞马发动机剖面图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F-35B是升推分立,但也可以说是一体+分立的变形。在结构上是分立,但升力风扇的驱动力来自于巡航发动机。前面是常温气流,后面走燃气,但距离比鹞式明显拉长了:见图2:前面的升力风扇前置到离开发动机较远的距离,后边三轴承喷管后置到机尾。这样操纵力矩变长,操控性和安全性好多了。但不得不用那根驱动轴+离合带动风扇,带来了超重的问题。
f135-stovl-cutaway-low.jpg
F135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们的提议大致有几种:
  升推分立——用电力驱动升力风扇:第一篇发出,CD那边这次就有很多人建议这个。业界也有人尝试过,但10MV的机组就超重得战机飞不起来了,所以放弃。如果以后电力功率密度有1-2个数量级以上的提升,走向全电推进战机,其实未必不是一条路。
  升推一体——用前级风扇空气直接驱动升力风扇:RR和洛马也曾有过串列式(tandem)风扇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很类似。就是把第一级风扇往前移,短垂起降时,打开辅助进气口增加进气量,废气由前机身的喷管喷出,一级风扇转变成升力风扇。缺点是削弱了发动机的增压(supercharge)效应,总推力比巡航推力小。所以要加大发动机尺寸而且增加耗油率。而且一级风扇的气流速度低,升力风扇抬头力矩不足以平衡机尾发动机喷管的低头力矩。迫使设计上将发动机尽量靠近飞机重心,机体超音速外形被破坏。
2e37846e98b6f737bda19011e2491d60.gif
一种串列式风扇发动机设计

  升推一体——用低压压气机空气直接驱动升力风扇:有朋友建议不用驱动轴,直接用压缩空气推动升力风扇,这确实是麦道STOVL曾经设想的方案,但实现不了,后来也废了。
  升推一体——用翼尖喷流替代风扇:一来,翼尖喷管,力臂外延很长,是用来滚转机身的。二来,第一篇谈到过,升力风扇和尾喷管是两个人抬扁担,风扇是抬头力矩,尾喷是低头力矩。如果没有风扇,而只有翼尖喷流和尾喷,则垂直方向都是低头力矩,没法配平。就算设计翼尖喷管在重心之前,喷流太小仍无法和尾喷气流配平。F-35B的风扇升力比尾喷高15%左右,而翼尖喷流只有尾喷的1/4。国内某所做过精确的数值计算,滚转喷管升力:升力风扇升力:尾喷管升力比大致为1:4.8:4.8,才能保持短垂平衡,大家做个参考吧。
  总之,升力方案的大致思路说起来并不复杂,难在可实现性上,很多方案都淘汰了。第一篇主要谈到的三种,至少都做到了装机测试,然而确实都不完美。有兴趣批评它们或者提出新方案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一下这三者的历史(比如魏楞杰的《F-35战斗机研发史》),就会更加明白一个道理——
  有时候,就菜吃饭是无奈,也是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第一篇中,我们介绍了STOVL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路线。有朋友着急了,拖拖拉拉讲了一大篇,咱们中国的情形如何呢?
  有了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咱们从这一篇开始,就聚焦中国的STOVL发动机。
  事实上,中国对短垂战机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根据新浪军事的报道,1969年初,601所就将短距起落喷气襟翼可变机翼飞机列入专题科研项目。仅仅从专题项目讲,比苏联只晚2年,比美国早10年。但由于各种因素,1972年“四号任务”下马后长期未有音讯。直到2015年3月,中航工业披露了中国海军的STOVL推进系统探索项目。
55cae9350316cf1065b021c9ab427a80.jpg
“四号任务”垂直起降战斗机示意图,彩虹熊绘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STOVL战机最核心的问题,其实还是推进系统。有了鹞式和雅克的失落,有了四号任务的下马,这一次,军迷们不免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如果要搞STOVL发动机,需要和正在攻克解决哪些技术难题呢?
  这一部分,特别是国内进展,兵器迷了解不多——多了就麻烦了,呵呵。
  当然,知道的虽少,但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完全公开的信息看,中国新一轮的STOVL预研,至少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拣几条介绍下,中国STOVL的技术路线是什么,似已初现端倪。
  不过,要了解技术难题,自然文字中专业词汇堆砌,非常干涩难解,不仔细琢磨根本如同嚼蜡。兵器迷自己也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因此,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探讨;不感兴趣的朋友,请直接飘过。

一、发动机整体设计技术
  STOVL发动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设计点和多工作模态
  1、多设计点技术,是指STOVL战机的起飞设计点和垂直降落设计点。研制方需要具备发动机多设计点性能模拟技术,将发动机部件抽象成不同工质、部件及系统构成的数学模型,研制发动机性能模拟专业软件。这个比较好理解。
  2、多工作模态设计技术,是指短垂发动机工作的状态模式多变。这个嘛……挠挠头,咱举个例子吧。
  比如,在垂直降落过程中,STOVL推进系统就有“打开发动机辅助进气口、打开蛤壳式气门、联通连轴器、调整涡轮导向器、调节喷口(风扇喷管、滚转喷管、三轴承偏转喷管)”一系列操作。
1024px-Yakovlev_Yak-141_at_1992_Farnborough_Airshow.jpg
在转换过程中,控制变量多,控制过程异常复杂
  这些操作的接续就是工作模态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控制变量多,控制过程异常复杂。因此,风扇与发动机之间的转速匹配、功率匹配非常重要,而且还要考虑不同模态下滚转喷管引气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多模态设计技术,就是根据发动机工作模态的转换,进行转换区间、原则、控制方法和控制率的设计技术。

点评
  STOVL发动机一方面用于推进,一方面用于直接力控制。推力和矢量由双余度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控制,按风扇转速和核心机压比调节发动机工作,有故障隔离功能。其发动机FADEC控制率和战机整体控制率的难度之高是难以想象的。怪不得F-35B的代码第一版1160万行,目前却已经超过2400万行(F-22的第一版据说才220万行),而且还在增加。

国内方面
  某所、军方某部、西南某厂,联合进行了STOVL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体系化的提出了STOVL推进系统总体设计关键设计技术的相关需求。关键技术的分析和分解,是基础研究的基础,能够将一件复杂事务进行有效分解,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汇集行业各方面的力量,对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逐步破解。
  某所预先研究总体设计部(兵器迷眼睛一亮),研究了基于国内某型发动机修改成为STOVL推进动力时,巡航发动机与升力风扇之间的匹配和约束关系。研究表明,基于某型14.9吨推力发动机(兵器迷眼睛又一亮)改STOVL 发动机时,如果仅修改低压涡轮,STOVL发动机总升力可达到15.51吨,而如全新设计主发动机低压部件(低压风扇和低压涡轮),并将涡轮前温度提高87K,STOVL发动机总升力可以达到17.38吨。(比F-35B还是差一点,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升力风扇技术
  3、对转气动设计技术:STOVL升力风扇一般采用对转结构。而对转风扇的下游叶排转子进口马赫数高,效率偏低。因此需要具备对转气动设计技术,包括叶片级间参数匹配、结构形式、动力传输和气动布局技术。
3b3c45c2f64daaa0e4f7badca7e6e9c5.jpg
F-35B的对转风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4、非设计点调节技术:STOVL升力风扇工作模态多样化,侧风和温度畸变影响较大。在非设计点下,第一级静子出口气流角偏离设计点后,对后排叶面造成影响,且与传统非对转结构的结果相反。特别是变转速时,下游叶排工况恶化甚至可以造成失速,需要用可调叶片方式加以应对。或者,变背压方式变工况时,也会造成对转压气机的非设计点性能恶化。因此非设计点如何进行变工况调节,以对抗气流偏离造成的进气畸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f96400a0e95fceb818684aeff4eeda26.jpg
F-35B升力风扇的设计改进
  5、噪声、振动、高周疲劳对抗技术:对转造成叶表压强非定常脉动频率几乎加倍,使得噪声和振动能量增加,噪声危害和高周疲劳危险都很大。因此需要采用特殊技术,以降低叶片排之间的非定常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升力风扇技术,既是STOVL战机柳暗花明的技术创新路线,也是常规涡扇动力从未遇到的技术挑战,美帝在这方面投入巨资,成效显著,但依然不能说有十足把握。看看F-35B一再拖延的试飞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动力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升力风扇又是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美国人的头脑,也将同样考验着中国军工人的智慧和勇气。

国内方面
  某大学和某所,共同研究升力风扇的减重问题——超重是困扰F-35B多年的痼疾。在常规无对转双级升力风扇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一级无静子的对转风扇,叶片数量从160片减少到74片,理论减重效果明显。在与F-35B的升力风扇尺寸相同的情况下,理论升力达到120千牛,比F-35B的88.3千牛高36%。应用畸变三维非定常计算程序,研究了对转双级升力风扇的周向压力畸变和影响,证明对转风扇有较好的抗进口流场畸变能力,发展了在设计阶段就可用计算预估畸变影响的设计方法。该研究为中国升力模拟复杂工况下的进气效率创造了一套新方法,为风扇的创新设计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Rolls-Royce-F35B-Lift-System-04.jpg
AECannualimage-jsf.jpg
F-35B升力风扇的一二级对转风扇

  某大学某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垂直起降飞机总体设计中关于升力风扇的动量理论估算模型。模型由系统总推力、风扇桨盘推力、升力风扇系统功率、推力面积比、功率推力比五大公式组成,同时提出了模型的算例。这项研究,为升力风扇工况的软件模拟奠定了基础,对提高设计质量,加速设计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某所基于类似F-35B的动力系统方案,提出了STOVL升力风扇的基本参数:流量200公斤/秒,输入轴功率20MV,2级风扇转速约为6700r/min,传动比1:1,风扇直径不大于1.3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升力风扇的设计目标,制定了传动机构的布局方案、承力机匣布局方案、转子支撑方案和润滑和封严结构方案。特别的,根据升力风扇的结构特征,设计设计了几种机匣结构布局方案,如单承力机匣中置布局、单承力机匣下置布局、双承力机匣布局等多种布局,并对各种布局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方案。
  某大学建成了国内首台双排对转压气机试验台,开始了对转压气机的设计以及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轴承偏转喷管设计技术(3BSD)
  R-79和F135发动机尾喷管,都有3个与喷管直径相当的大尺寸轴承,在它们的帮助下,喷管可以分别通过各筒体旋转,达到垂直向下偏转最多可偏转95度,左右各偏转10度。这是俄罗斯发明的专利,不得不佩服老毛子的数学功底和想象力。
514cfeecbb2a3807a4ea0b788c12dd9d.jpg
三轴承尾喷管旋转行程示意图
Rolls-Royce-F35B-Lift-System-05.jpg
F135的三轴承尾喷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2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能够想象,三轴承喷管设计首先需要的就是——
  6、运动机构设计技术
  三轴承旋转喷管尾喷管分成三段,接面都呈一定角度,通过三个密封圆形轴承连接起来。外部电机通过驱动旋转段上的齿轮来让尾喷管向下弯曲,中段旋转180度,最前端的轴承负责偏航控制,可以在垂直起降模式中对喷管进行横向偏摆。
  7、轴承密封技术
  即保证处于高温燃气流中的轴承内环,不会向滚子和外环泄露气流。
  再有,
  8、液压驱动系统设计技术
  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轴承在大角度旋转时,各构件的位移较大,供油管路必须有相应的运动自由度,液压驱动参数将非常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4-4-19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