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JET喷气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39|回复: 0

中国首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设计水平与F22相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0 16: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大家在B站关注CHNJET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首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设计水平与F22相当

中国首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设计水平与F22相当

  林幼权:忠诚守护祖国蓝天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

  导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故事,而雷达就是科学的千里眼。这个于1935年诞生在英国的探测器,除了在二战中大显神威外,长期以来直到现在都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

  “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48岁的林幼权豪情满怀。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带领一支坚韧不拔的团队,自力更生,创新图强,致力于我国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新的华美篇章,用实际行动将报效祖国的誓言写上了蔚蓝的天空。

  背负责任和使命而来

  1982年,林幼权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 1989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硕士学位。为了在领域内的进步和突破,林幼权又选择攻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一路走来,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梦想、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和中国雷达科学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见到了他,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有着爽朗的性格、敏锐的思维、流畅的言谈,与他的谈话,像是一次前所未有之广阔的旅行。他用依然略带余姚乡音富含感染力的语言,带着我们的思绪畅游,从地面到天空,不断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新的远处和深处。

  林幼权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多项我国重大国防预先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载雷达,国内技术基础几乎为空白。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预先研究课题“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技术”。课题瞄准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其技术难度极大,课题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也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总装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被总装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全国32个)。由于课题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总装又给课题组下达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的研究任务。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航天、航空、反导防卫等其它国防军事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用忠诚续写新的华章

  2002年初,当林幼权还在研究机载雷达的时候,一位卫星总师来观摩了他们的技术,认为他们的技术可以用在卫星上。于是,林幼权就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有作为、也更有挑战性的星载雷达。

  说起那段经历,林幼权无比自豪却又感慨万千,那是十四所第一次研究星载雷达的整机,当时一颗卫星仅雷达的研制费就要几个亿。工作压力之大,强度之高,超乎想象。林幼权几乎没睡上一个踏实觉,“每天晚上都会想今天我们哪件事没做,哪件事忘了协调,哪件事忘了交代,头发都白了”。

  作为卫星副总设计师,林幼权负责完成了雷达的研制与交付。该雷达的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当今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雷达获得的图像也提供给国家减灾委等机关,用于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军事、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幼权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聘为总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天基系统组专家。与此同时他不断关注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属于总装“十一五”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项目,该系统是基于编队卫星的干涉SAR系统,体制先进、指标要求高,无直接经验可借鉴,需自主创新地开展探索。

  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创新性的设计了面向全球覆盖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有效载荷方案,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轨道试验的三同步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完成分布式卫星SAR有效载荷时间/空间/相位三同步技术的研究,提高了轻量化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集团公司的成果鉴定。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将使我军在全球军事测绘手段和能力上,在军事测绘的数据保障和数据的质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长期以来,林幼权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经常加班加点,长年累月在外地工作与试验,不能尽到家庭责任,为此他也常常感到内疚,但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他愿意舍小家,为大家。

  2004 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他与医生商量,把多次因劳累而经常发炎的胆囊切除,好利用五一长假多休息几天。但是手术后没几天,就接到了他主管的某一型号在节后进行招标的消息,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与其他同志一体讨论技术方案,不久就赶赴北京,亲自向专家组汇报技术方案、进行答辩,部队的同志深受感动。

  为了加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扩大知识范围,更好地胜任雷达系统设计工作。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他师从我国著名雷达专家张光义院士,并于2001年获得信息与信号处理专业工程博士学位。在《电子学报》等核心刊物及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通过传、帮、带、学,结合课题和产品研制,培养了新生力量,在机载火控雷达技术、星载成像雷达技术等方面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具有技术优势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正是像林幼权这样千千万万的国防工业工作者,用他们的坚韧与顽强,责任与智慧,挺起了中华民族国防工业的脊梁,并赢得世界的尊重! 有他们在,祖国的天空没有盲区!(来源:科学中国人)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temap|联系站长|版权说明|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CHNJET喷气俱乐部 ( 京ICP备150283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0937号 )

GMT+8, 2025-1-2 2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