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实验室中的高效抗荷方案,始终无法摆脱设备复杂沉重、可靠性差等各种缺陷,至今无法真正实用普及。在经历各种失败和挫折后,现代抗荷服的发展路线仍然只能围绕气囊加压式结构展开。比如歼-10现在配用的KH7,它就是典型的五囊结构,五个气囊分别对应腹部、大腿、小腿;而散热则通过气囊内的气体不断通风完成。
由于基本原理上无法得到突破,新一代抗荷服的性能提升主要依靠增大气囊对人体表面的覆盖面积来实现。在面积上,新抗荷服气囊对飞行员下身的覆盖面积将从45%提升到60~90%的范围;而在具体结构上,很可能从五气囊进化成多个可伸缩气囊。在不充气时,这些气囊会缩小成多个小囊,减少气囊对人体的覆盖面积,有利于透气散热;而在充气时,小囊膨胀并连接成一个大气囊,可以提供更大的体表覆盖面积,提升加压效果。
此外歼-20会进一步加强加压呼吸的效果,而关键措施之一就是配备囊式抗荷背心;通过在胸部外施压增加对抗压力后,飞行员呼吸时承受的氧气压力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新型抗荷背心的结构非常可能类似F-22配备的CSU-17/P背心,采用方便穿脱的前开口、胸前双气囊和颈后小气囊组合结构。
CSU-17/P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