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架名为“Snap! Crackle!Pop!”的轰炸机的图标,“Snap”“Crackle”“Pop”分别是这三个卡通形象的名字
马吉中士被带到一家医院,在那里他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马吉说:“对那位救治我的德国军医而言,我欠他一个天大的人情。”马吉后来还回忆说,那位德国医生告诉他说:“虽然我们是敌人,但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我会尽我所能地挽救你的手臂。”以上言论记载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第303轰炸大队的通讯集中。
马吉始终未能知道那位医生的名字,但这位德国军医却挽救了他的手臂。1995年,圣纳泽尔市竖起了一块纪念碑,以纪念马吉中士和“Snap! Crackle!Pop!”号上的机组人员。
大难不死的马吉中士和那块石碑
损失率
位于德国境内的弗格萨克(Vegesack)也成了一个被频繁轰炸的潜艇洞库目标。弗格萨克港位于威悉河(WeserRiver)河口,深入内陆30英里(约48千米)。此地的潜艇洞库也是美军第8航空队轰炸的首个位于德国境内的此类目标。1943年1月27日,小弗兰克•阿姆斯特朗上校(Col.Frank A. ArmstrongJr.)带领其麾下威力得到大大提升的第306轰炸大队的B-17F和其他63架B-17轰炸机朝目标飞去。阿姆斯特朗上校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最有经验的指挥官之一,他曾于1942年8月首次率领编队轰炸法国。
1943年3月,第91轰炸大队的B-17F在德国上空飞行,此时的B-17在上表面的橄榄绿中加入了中绿色的斑点,“孟菲斯美女号”也是如此涂装
为了避免从敌人的领土上空飞过,阿姆斯特朗率队先向北飞行,意在从海上进入第三帝国上空,结果却发现主要目标被云层遮住了。对此,编队临时决定放弃对弗格萨克的轰炸,并转而选择轰炸第二目标——威廉港地区(Wilhelmshaven)。他们给威廉港造成了中等程度的破坏,同时德军的防空火力轻微得令人惊讶——只有1架B-17轰炸机损失。
3月18日,美军轰炸机再度轰炸弗格萨克,而且第303轰炸大队再次参战。领队轰炸员是杰克•马西斯中尉(1st Lt. Jack W.Mathis),一位21岁的德克萨斯人,他坐在哈罗德•斯塔斯中尉(1st Lt. Harold L. Stouse)的“达切斯”(TheDutchess)号上。这是马西斯中尉的第十四次任务,他是公认的领队轰炸员——其所在的中队将“在马西斯投弹后跟着他投弹”。
当美军机群在24000英尺(约7300米)的高空飞向目标的过程中,编队遭遇了猛烈的高炮火力射击,一些飞行高度较低的轰炸机纷纷被击落。在开始投弹后不到一分钟,一枚高射炮弹在“达切斯”号的机鼻右侧爆炸,灼热的金属碎片打穿了有机玻璃并飞溅到机舱内,冲击力将马西斯抛向机舱后部。不顾大量出血和几乎被打断的右臂,马西斯挣扎着爬回了投弹观察口并投下了剩余的炸弹。然后,马西斯中尉瘫倒在战位上阵亡。
“达切斯”号的机组成员合影,后排最右侧站立者便是杰克•马西斯中尉
第303轰炸大队在当天的行动中确实损失了1架飞机,但斯塔斯中尉驾驶“达切斯”号返回了英国皇家空军莫尔斯沃思(Molesworth)基地。马西斯中尉也成了第8轰炸机司令部首位“荣誉勋章”的获得者。
由于第8航空队仍然缺乏远程战斗机,因此在1943年6月11日轰炸威廉港的行动中美军轰炸机再次在德军防空力量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为执行这次任务而派出的252架B-17轰炸机中,有168架在潜艇基地上空投了弹,另有30架在库克斯港(Cuxhaven)上空投了弹。共有8架B-17被击落,60多架被击伤。B-17上的机枪手们声称,他们击落了多达85架德军战机,这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实际上德国空军只损失了4架飞机。也就是说,B-17与德军飞机的损失数之比不是1比10,而是2比1,除此之外,B-17上的机组人员数目也更多。
进行昼间轰炸的B-17编队经常遭遇猛烈的防空炮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行动造成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附带损害,一些分析人员称之为“溢出效应”。由于圣纳泽尔既是一处港口,也是一个铁路中心,因此它几乎遭受了连续不断的轰炸,共造成将近500名可以确认的平民死亡,另有大约85%的城区遭到破坏。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在1943年春撤离了这座城市。
迟来的战争努力
二战期间,盟军在科技上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之一便是“阿佛洛狄忒计划”(ProjectAphrodite),这是人类历史上早期尝试研制精确制导武器的计划之一,该计划也有打击U艇洞库的考虑。“战伤无继续利用价值”的轰炸机被拆除了不必要的重量,并塞满了高达15吨的高爆炸药。一名飞行员和军械师驾驶这样一架轰炸机起飞,在飞行过程中解除炸药的保险,然后弃机跳伞。接着,一架引导飞机将通过遥控的方式“驾驶”这架轰炸机继续飞行,并通过机鼻中安装的电视摄像头瞄准。
“阿佛洛狄忒计划”的指定试行单位是英国皇家空军驻肯奈特夏尔(Knettishall)的第388轰炸大队。该大队专门为这个计划而“贡献”出了一个中队。美国海军的巡逻轰炸机也参与了该计划,不幸的是,在1944年8月进行的第七次“阿佛洛狄忒”任务(以法国海岸的一座工事为目标)以飞机在空中爆炸而告终。这次行动导致海军上尉小约瑟夫•肯尼迪(JosephP. Kennedy Jr.)和他的随机工程师威尔福德•威利(Wilford J. Willy)上尉死亡。
CQ-4控制飞机与前方的BQ-7自杀飞机
在总共19次“阿佛洛狄忒”任务中,有5次瞄准了位于北海赫尔戈兰岛上的潜艇洞库,时间是1944年9月和10月。在派出的7架飞机中,有2架被高射炮击落,3架坠毁或错过了目标。
另一种用于打击潜艇洞库的特种武器是4500磅(约2吨)重的“迪斯尼炸弹”(Disneybomb),这是一种由英国皇家海军提出的、以火箭助推的“掩体破坏武器”,具有击穿混凝土工事的能力。由于是以极高的速度撞击目标,因此人们预计“迪斯尼炸弹”能在引爆前穿透16英尺(约4.8米)深的混凝土。尽管这种武器可能是有效的,但“迪斯尼炸弹”来得太迟了,以至于不再需要用它来打败U艇了。在1945年3月,“迪斯尼炸弹”只交付给了正在攻击德国不莱梅的潜艇洞库的作战部队,不过此时“大西洋之战”已经结束了。
火箭助推的“迪斯尼炸弹”
一颗刚被投下的“迪斯尼炸弹”
1945年3月和4月,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使用11吨重的“大满贯”炸弹轰炸了位于瓦伦丁(Valentin)和汉堡的U艇洞库,给当地的大批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可惜,这些设施大部分早就已经没什么用处了。
盟军各种巨型炸弹的尺寸对比
从1942年7月到1943年8月,根据可信的记载,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飞机在海上击沉了7艘U艇,另外还与其他部队合力击沉了3艘。相比之下,陆军的轰炸机在港口击沉或摧毁的潜艇多达46艘,包括许多在法国土伦港被击沉的U艇。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0月,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的轰炸机至少对潜艇洞库展开过27次轰炸。陆军航空队的官方历史中总结说:“毫无疑问,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陆军航空队的突袭给德军造成了暂时的混乱,尤其是在圣纳泽尔。显然,他们还通过摧毁辅助设施工厂和邻近的铁路设施而骚扰了敌人。”
战后的审讯为人们提供了对轰炸效果的合理评估。纳粹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元帅说,这些洞库“除了盟军最重的炸弹之外,不会受其他任何武器的毁伤”,尽管这些基地包括若干易受攻击的潜艇保障和维修设施。邓尼茨总结说,轰炸邻近的设施并不会显著减少前去攻击大西洋航线的U艇数量。
纳粹德国炮兵上将威廉•法希巴赫(WilhelmFahrmbacher,中)带领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左)参观位于圣纳泽尔的U艇掩体
一些战争计划人员对轰炸U艇基地的作战表示不满,他们坚持认为这消耗了原本可用于轰炸德国工业产能的兵力,而且轰炸后者更有用。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自从1943年1月第8航空队首次进入第三帝国领空展开轰炸任务时,与之后开展的轰炸潜艇洞库的任务足足产生了10个月的重叠。
轰炸潜艇洞库这场为期13个月的战役的遗产和挫折直到今天仍然显而易见——在比斯开湾的海岸上,大部分潜艇洞库都保存完好,而位于洛里昂和布雷斯特的潜艇掩体仍在为法国海军所用。
保存到今天的位于法国圣纳泽尔的加固U艇洞库。由于圣纳泽尔既是一个铁路中心又是一个港口,因此对盟军而言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目标,并遭受了几乎连续不断的轰炸
页:
1
[2]